安康地域文化研究的春天


 安康地域文化研究的春天


张会鉴
 

    安康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兼容并蓄之特色,在秦、楚、巴蜀文化乃至华夏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考古工作者相继在安康、紫阳、旬阳、平利等县区多处发现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其中具有典型汉水流域文化特征的李家村文化,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出现,从石泉县的马岭坝到旬阳县的构元乡,分布范围几乎涵盖了安康各县。和李家村文化交叉存在的还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以及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构成一个完整的系列,它们显示着汉水中上游原始先民们开拓了山地农业的先河,推动着最古老的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江、淮、河、汉为四渎,是开创上古文明的重要区域,而汉水则是中华多元文化发祥地之一。安康文化不仅源远流长,积淀深厚,而且内涵丰富,独具特色。安康处于南北两大自然形态过渡阶段,气候、物象、川流都具过渡的形状,4000多年前在月河川道产生的稻作文化和麦粟文化兼而有之,因而所有存在与表现都具有了交叉地理的复杂情况。既有北方的质朴通达,又有南方的洒脱灵秀,兼具四方气脉而又别具风韵。在文化氛围上,又始终处于荆楚、巴蜀、秦陇三大文化的碰撞之中,兼容并蓄,吸收融合,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圈,三秦之古朴粗犷,荆楚之柔媚清丽,巴蜀之强悍雄浑,驳杂互现。集野朴、憨厚、精灵、尚武、崇美、善良于一身,刚而不烈,柔而不软,从而构画了安康文化多姿多采的斑斓色调和极具自然魅力的层面。使安康文化获得了对大文化背景的超越和升华,从模糊走向确定,从泛性化走向实形化。它溶于中国文化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不可磨灭的作用。
   
近几年来,地域文化研究之热遍及全国。在讨论中华文化同一性的同时,也关注着区域文化的研究。对区域文化进行历史的、具体的考察和研究,不仅能从区域文化的特殊性中认识中华文化的同一性,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祖国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社会的昌盛繁荣,也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安康地域文化研究历代不辍,著作迭出,建国以来,也有不少热心者,潜心于此,时有成果问世。特别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地域文化研究之深之广更胜于前,可以说进入了生机勃发的春天。以编撰《安康文化概览》为开端,展开了各个层面的专题研究,取得了突破性、开拓性的进展,和令学界注目的斐然成绩。该书由时任安康地委书记谈俊琪主编、张会鉴任执行副主编,从1995年初着笔,至8月完稿。全书共45万字,十九章节。全方位、多层面展示了安康文化的深厚积淀和优秀传统,抽取汉水中上游安康一地7000年文明史的各个文化断面进行了描述和阐释,史论结合,以现代思维透视地方传统文化史料,被出版界誉为地方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创举。不少专家学者发表评论,给该书以很高评价,认为“《安康文化概览》是一部于现实、于历史、于所有想了解安康的人都大有裨益的好书,是对安康文化建设的一大贡献”(王帮余、李锐《从文化角度研究安康史———评<安康文化概览>)
在《安康文化概览》带动下,安康地域文化研究著述如雨后春笋。相继问世的有《安康碑版钩沉》(李启良、李厚之、张会鉴、杨克搜集整理校注)、《安康历代文萃》丛书(李厚之、张会鉴、杨克编校),丛书包括《安康历代笔记小说选注》、《安康历代散文作品选注》、《安康历代诗词点校》、《湖广移民与陕南经济开发》(陈良学著)、《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束文寿著)、《陕南民间舞蹈文化概览》(朱广琴著)、丁文茶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石螺斋谈丛》(李启良著)、《秦巴山区土特名产》、《陕南美食》(巫其祥著)、《平利女娲文化研究》(王子今等编著)、《石泉鬼谷子文化研究》(李佩今著),以及最近由张会鉴、李厚之合著的《兴安谭丛》四卷,包括《安康经济钩沉》、《汉上拾韵》、《南山采薇》、《安康金石佚文点校》等约50余部,这些著述,多选题、全方位的研究安康地域文化,成果丰硕,影响深远,为学界普遍关注。他们立足于安康地域文化,以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高度为坐标,以中国文化正在而且必然会走向世界文化大舞台为前瞻,用大文化视角,全方位的介绍,评述安康的灿烂文化,不仅对宣传安康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安康地域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对安康文化的全面深入研究,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大量艰巨的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做。因而也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我们应该有一个全面的战略构想,这个构想包括作者队伍建设,研究基金筹集,研究课题选择,操作方式等各个方面。作者队伍建设是关键,人才最难得。我市有不少热心地方文化研究,且对安康文化有较多了解的有识之士,他们最大愿望是能使自己的研究成果面世。他们甘于寂寞,不辞劳苦,乐于奉献,只要领导重视,给予一定的条件,保证他们的劳动不会空耗,他们就能利用业余时间坚持研究工作。既不需要编制,也不需发工资。研究基金筹措,可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或者说是以民办事业的形式,以市场操作和接受不带附加条件的对安康文化建设事业的资助来积累资金滚动发展。研究课题应该统筹规划,并落实到作者,避免散兵游勇式的研究和选题交叉重复,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目前,可以《安康文化系列丛书》为目标,一年出几本,要不了几年,安康文化研究将会硕果累累。
   
春天是生机勃发的季节,也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我们为安康地域文化研究迎来了明媚的春天而欢欣鼓舞。展望未来我们更加信心百倍,只要热衷安康文化的人继续保持奉献精神,潜心耕耘,丰收的秋季就会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历史将会因我们的不懈努力少了许多空白,我们的后代子孙也将会因为我们的贡献而多了对家乡的自豪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
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台驻安记者站)(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