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自古多名士


 安康自古多名士

———周邦基和他的《安康龙舟文化》

张晓强

 

房管局经地改市上划到市上,周邦基先生自然成为“上划”人,后来,我也有幸成为市房管局中的一员,自然与周邦基先生就有些交道。周邦基先生是市房管局比较有名的文化人,家学文化深厚,几年前按照局里的内退政策,他就积极响应号召,索性呆在家里专心致志于地方文化研究,且著述颇丰,引起了圈里圈外人士的瞩目和关心。
   
安康真是一个出能人的地方,这是市内其它地方所不能比拟的。所谓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是有容乃大,它能很好地团结、扶持和奖掖基层的文化人,让他们有个很好的心灵归宿或者精神栖息之地。安康也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你不敢贸然地小觑街上行走的一名佝偻身子的老妪或者城堤上枯坐的鸡皮鹤首的老人,他们中或许有身怀一门绝技的当年高士,或许有揣着厚厚文化功底的老学究。
周邦基先生行走在大街上,绝对是特立独行,总在作智者的思索。端着一个玻璃杯,见到熟人,总是笑眯眯的样子,好像一位弥勒佛。你问他最近在忙啥?他总是说,没忙啥,在玩儿呗!一幅自在的派头飘然而至,让人无法仿效无法企及!
   
在我的有限认识里,
周邦基先生大多的时间是在玩,但这种玩浸润了不少知识含量,是在玩中学,学中写。“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正是这种求是求新求精的严谨态度,他才写出了《话说安康城中的会馆》等一批有分量的在读者群中产生共鸣的地方文化研究文章。问起他是如何做好这么多地方史学研究的?他也是呵呵一笑而已。知识在于积累,功夫在于诗外,原来他家有位“门里师”,其父八十有六,是位老教师老学究,更是一位“安康通”,史志方面的耆宿。家学渊源深厚,加之自己的好学好钻的禀赋,是名士自风流,做地方文化研究就显得得心应手,畅快无比,自然许多。他似乎也没有固定的做学问的时间,什么时间想起了就赶急就章,但更多的时间还是用在不为人知的查找资料和请教他人上。小和尚在寺庙里整天敲着木鱼,是为了做功课。大和尚却知道敲木鱼是为了平抑浮躁的心绪,只要能想起佛祖,那佛祖自然就在心中。
   
邦基先生兴趣广泛,研究范围广阔。沉匿好久,听说他又在研究安康龙舟文化。研究龙舟文化于他是在再合适不过了,我大致看了《安康龙舟文化》清样,觉得他研究得很深很透,既有回顾又有前瞻,既有历史又有未来,既有肯定又有借鉴,让人感觉到安康所成功举办的八届龙舟节,已昭示龙舟文化作为安康的文化软实力之一,其潜力巨大。一年一届的龙舟文化节,以水上狂欢的迷人壮观,正在吸引更多的市民朋友和广大游客积极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邦基先生出生在汉江边,是喝着母亲河———汉江水长大的,对龙舟文化探究时间久矣。我也是喝着母亲河———汉江水长大的,且幸运地在汉江边的旬阳太极城和沿江的蜀河古镇上生活过、工作过,现在又生活和工作在故乡的上游———安康,因此对汉江上举办的龙舟活动总有一种天生的兴趣和偏爱。现在邦基先生出了龙舟文化专著,让我们对安康龙舟的渊源有了更多的了解。房管系统出了这位秀才,也让单位同事颜面有光有彩。“安康自古多名士,江南春暮隐奇贤。”在此,我对邦基先生的学术成果问世首先表示祝贺,同时也向他致敬。邦基先生的著述里,或许有这处那处遗珠落宝的缺憾,也有这样那样可能引起争鸣的地方,但其出发点是好的,其学术价值是不可低估的。无论怎样讲,这本书的问世,对安康的旅游发展是有益的,对地方文化研究是有贡献的,所以,我乐于向大家推荐咱们自家人出的著作,以平常的心态看待一位地方文化业余研究者的心血之作。作为一位准退休者,他完全可以赋闲在家里喝喝茶,看看书,打打牌,聊聊天,可是他没有这样,这就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地方!一个人再怎么潇洒,毕竟有老的一天,当他成为老年人的时候,他就应该想到如何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在这一方面,邦基先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也让我们秉承他的思路一起走进他的研究成果吧!

(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