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推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可行吗?
姜文来
大米是我们餐桌上主要品种,对于推广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不仅仅从转基因这门技术角度出发,而且要从国家粮食安全、转基因技术潜在的和长期影响、民众可接受程度等多角度进行考虑。从现在大的环境来看,目前我们还不具备推广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氛围。
首先,从国家粮食安全角度来看,转基因技术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并不明确。目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主要因素是水土资源的制约,大力发展农田水利,维护土地红线不突破,发展现代农业,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重要途径。转基因技术在我国粮食安全中所占的贡献究竟占多大的比重,目前还不能清楚回答,所以说其可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度令人怀疑的。如旱地农业和灌溉农业相比,其产量差异很明显,灌溉的耕地产粮更多,灌溉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占更大的比重,民众认可,其技术更容易在国家层面上推广。
其次,从转基因技术角度来看,有些学术问题并不清楚。尽管科学家们将转基因水稻的优点概括为“少打农药,少用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作为全面推广的技术,只有这些优点是不够的,还要回答其该项技术可能潜在的、长期的影响问题。例如目前还不能回答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而这正是民众所关心和担忧的。转基因技术一些潜在可能影响必须高度关注,如现有文献报道油菜转基因污染问题很严重,类似的问题在水稻上是否也会发生?如果存在如何预防,其存在的生态风险必须在可控范围之内。在科学发展史上,技术潜在风险并造成危害屡见不鲜,农药DDT发明解决了当时虫害问题,并对解救人类做出很大贡献,发明者曾被授予诺贝尔奖,但后来发现DDT存在严重弊端,它成为毁灭生态的罪魁祸首,现在已经被禁用,这样的教训我们必须认真吸取。
第三,从转基因消费者角度来看,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安全不放心。2008年底,李真真课题组在北京市西城区某社区招聘了20名志愿者对转基因食品调查结论表明:“我们认同‘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是基本安全的’说法。但是,由于迄今为止,科学研究没有提供有力的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长期影响是否安全。因此,我们仍然对其潜在的、长期的影响心存担忧。我们基本相信科研机构和政府所提供的信息,也希望科技界和政府能够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诚实地公开相关信息。”部分民众也质疑力推转基因技术者是否和国外相关技术持有者有利益瓜葛,拿民众当“小白鼠”。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证据证明其安全,科学家觉得安全百姓有质疑,这样的食品在没有消除消费者疑虑之前是不能强推的。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放心了,凭借转基因技术优势,走向产业化是自然的事情。
新技术的运用需要一个过程,其推广否受到技术本身、国家需求、社会氛围和消费者多方面的影响,我们需要积极创造条件,耐心地用科学数据解答消费者疑虑,多和消费者沟通,如果科学证明长期食用转基因水稻是安全的、其生态风险是可可控和接受的,而且国家迫切需要,其产业化的路会更顺畅,如果忽视上述因素,强行推广转基因水稻产业化是不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