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画派与紫阳
程楚安
“到紫阳去吧,那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每当有画家询问写生的地方,陕西省美协秘书长安正中总是这样说。
紫阳因山势起伏、河流缠绵、民风淳朴、古街小巷、石板老屋等地域特色明显且独具韵味而使美术家留连忘返。上世纪60年代初,“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李梓盛等就曾来过紫阳。随后亦有画家刘蒙天、苗墨、苗重安、王有政等陆续前来。1986年10月,紫阳藉书法家孙贵万会长携西安秦苑书会组织《长安当代名老书画作品联展》巡回紫阳,并成立了秦苑书会紫阳分会。这一盛举不仅引来了陈泽秦、黄钟、康智峰、叶浓等书画家,也使紫阳书画爱好者和观众亲眼目睹了舒同、启功、欧阳中石、何海霞、刘自椟等当代中国及长安画坛名家的书画作品,可谓一饱眼福。进入新世纪,特别是“陕西省百名艺术家紫阳采风”活动和陕西省美协紫阳写生基地建立以来,“长安画派”传承人赵振川、崔振宽、王炎林、张振学、安正中、王金岭、戴希斌、邹宗绪、王保安等一大批老中青年画家来紫阳采风写生,并创作了数量不菲的优秀的美术作品。特别是崔振宽的“紫阳系列”在全国美术界引起了轰动,若干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博物馆收藏。赵振川的巨幅紫阳山水画被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收藏。最难忘在紫阳县遭受“7·13”特大泥石流洪灾中,省文联和省美协组织全省书画家为紫阳灾区捐赠了200多幅作品,为灾区送来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近几年来,不管是长安画派,还是黄土画派,或是新近成立的山水画研究会的画家,甚至以表现主义画风突出的另类画家王炎林和邢庆仁也都钟情于紫阳这块热土。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肖云儒评价“紫阳是巴山文化标志性地区”;王炎林认为“每一个画家来到紫阳都应该有一种朝圣的感觉”;戴希斌说“来到紫阳我的脑袋像雷达天线一样转个不停,因为到处都是美景”。而崔振宽看到瓦庙老街时不禁发出“啊呀”的赞叹,说“我游历了全世界很多地方,只有两个地方让我震撼,一个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一个是紫阳的瓦庙!”可惜
“长安画派”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产生,随着新中国的前进而发展的一个重要画派。他们秉承的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宗旨,从关中出发,向陕北、向陕南进发。如果说关中是孕育画家的子宫的话,那陕北陕南就是哺育画家成长的两个丰满的乳房,是丰富的生活乳汁养育了长安画坛的画家,崔振宽笔下的紫阳山水是气象苍茫;赵振川笔下的紫阳山水是豪放雄浑;而山水画家王习哲十多次来紫阳又北去燕山研习山水画,终于悟出了紫阳山水有别于其它的特色———紫阳山水充满了“温润”,我以为这是切中肯綮的。
紫阳这块热土使画家流连忘返,也使全国的艺术院校的师生纷至沓来,同样这里也产生了本土的一些书画人才,邱子杰、陈定余、钟登舜、马银才、出存、赵刚华、李天海、杨文俊、邓明、毛文凯、黄平学、唐登程、夏程印、张茂畴、黎成生、常晓兵、蒲以安、马皓等。他们中间有的终其一生未暴得大名,有的已崭露头角,有的至今还默默无闻,但他们仍在艺术道路上孜孜矻矻地求索,他们终日在砚边学书,临池不辍,就像一句广告语“我们一直在努力!”
我们也一直在期待。
(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