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厚重的汉水岘山


 历史文化厚重的岘山

魏平柱   

      以岘山为名的风景胜地全国有三,除襄阳岘山外,另两处皆在浙江。其一在东阳县南,原名三邱山。据《嘉庆一统志》载,晋代义熙年间,殷仲文守东阳常登此山。后人将他比作襄阳之羊祜,三邱山比作襄阳岘山,因而名之。其二在吴兴县南,原名显山,晋代殷康太守曾在山下建显亭。到唐中宗时,因中宗名显,要避皇帝讳,改名岘山。于是便与襄阳岘山有了同名。苏东坡任湖州太守时曾登此山,并留有诗句:吴兴胜襄阳,万瓦浮青冥。我非羊祜子,愧此岘山亭。米芾也有《和林公岘山之作》的诗。明未清初的吴梅村在《湖州岘山九贤祠碑记》中讲得很明白:岘山在襄阳,羊叔子所遗爱,今岿然于碧浪浮玉之间者,此名显山,考诸掌故,避唐庙讳而改。由上述可知,三岘山中。襄阳岘山乃是名副其实的正宗岘山,余为慕名者也。

                                      军事要塞

      襄阳岘山(含岘首山),在襄阳城南郊。由于它地理位置险要,而为古代军事家所重。它东临汉水,横枕襄阳古道,西南皆峰岚叠幛,为襄南第一关塞。《襄阳府志》载:山腰为南北通衢,实郡城门户。《三国志·孙坚传》载,汉献帝初平三年(192)袁术派孙坚征荆州击刘表,刘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结果被孙坚打得大败。孙坚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孙坚为侦察城内布防情况,单骑登岘山,被黄祖伏军射杀。裴松之注引《典略》、《英雄记》进一步证明孙坚于初平四年(193)正月七日死于岘山。孙坚是孙策、孙权的父亲,在讨伐董卓之乱中任豫州刺史、破虏将军,人称孙破虏。这一场战争因于岘山击毙孙坚而结束。襄阳城亦因此转危为安,再后到东晋,岘山仍有重兵布防。据《晋书·桓宣传》载:庾翼迁镇襄阳,令宣进伐石季龙,将李罴军次丹水,为贼所败,翼怒,贬宣为建成将军,使移戍岘山。用一个将军驻守,可见位置重要。又据《水经注·沔水》载:沔水又东迳桃林亭东;又迳岘山东,山上有桓宣所筑城。这说明桓宣戍岘山时,曾筑城以镇守,亦可见此山的形势。此后,历代发生在襄阳的争战,岘山都是军事指挥官不可忽视的要塞。如宋蒙襄阳之战,蒙古军也是在岘山、虎头山修筑了一字城后,才最终完成了对襄樊进行长期围困的军事部署的。

                                   羊杜胜迹

      岘山名高天下当始于晋。据《晋书·羊祜传》羊祜在镇守襄阳时,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湛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必与此山俱传,至若湛辈当乃如公言耳。’”羊祜在襄阳八年,安抚百姓,减轻赋税,实行军屯,兵精粮足,人民安居乐业,政绩卓著。他死后,消息传来,南州人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甚至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为了记念他,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这碑和庙,似为岘山的最早建筑。
 
   杜预,字元剀,与羊祜为并世之人。《晋书·杜预传》载:祜病,举预自代,因以本官假节行平东将军领征南将军司。及祜卒,拜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杜预在镇守襄阳期间,勤于讲武,修立泮宫,并且征发民工兴修水利,灌田万顷,同样治绩卓著,人们称他杜父。但此人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为了让后人永知他的功勋,他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他以为今后不管是高岸为谷还是深谷为陵,人们都会看到他的德政碑。岘山增加了这块德政碑,加以杜预的影响,它的知名度就更加提高了。
 
     后来登岘山的骚人墨客,有许多人为羊祜落泪。如初唐诗人陈子昂在《岘山怀古》中说:犹悲堕泪碣,当思卧龙图。盛唐诗人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写道: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平生不落泪的李白也在《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中写下了空思羊叔子,堕泪岘山头的诗句。晚唐诗人胡曾的《岘山》诗写得更为别致:晓日登临感晋臣,古碑零落岘山春。松间残露频频滴,酷似当初堕泪人。连树木也为之落泪,实在新颖。在岘山流泪的大诗人还有许多,如唐代的司空曙,宋代的范仲淹、陆游,明代的李梦阳、边贡,清代的王士正等等。除了这些为羊祜堕泪的诗人外,还有些诗人对杜预的作法进行了嘲讽。中唐诗人鲍溶写了一首《襄阳怀古》:襄阳太守沉碑意,身前身后几年事。湘江(襄江)千岁未为陵,水底鱼龙应识字。挖苦讥笑杜预沉功德碑于水的行为是愚蠢的。宋代欧阳修也说:可笑沉碑忧岸谷,谁能把酒对江山。他在《岘山亭记》中讲得更明白:元剀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批评了杜预形而上学观点的错误。
 
     岘山的开发之功应归于羊祜、杜预,其风景建筑当首于晋代,这就是羊祜碑、羊候庙和岘山亭。碑文由李兴撰写。羊侯庙创自西晋,其后代有修葺。山上建亭亦始于晋代,宋代的重修情况,欧阳修《重修岘山亭记》介绍的比较清楚: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重修的时间是熙宁二年(1069),修建者是光禄卿史中辉,规模是增加回廊扩大后轩,并名其后轩为光禄堂。至于亭子本身的结构欧记未作描述。据《襄阳地区概况》云:亭六面七级,高九丈余,每面宽一丈二,外面居中一佛像。亭在汉水之滨,高出云表,实为襄阳之标志。解放时遭炮击,仅伤外表,大跃进中拆去顶部作炼铁炉。文革中彻底拆除。倘若此亭犹存,该为历史文化名城增添多少光彩呀!游人登上层台望远,该有多少感兴呀!正如《府志》所言:远眺襄樊,两城宛若列目,足为郡中甲观。这高30米的岘亭,或为宋代修造,或为明代修造,不得而知。宋代除重修岘亭外,还重修过羊公祠,这有王洙《重建岘山羊公祠》诗为证。王洙《宋史》有传,因晏殊的推荐,曾任府学教授,累迁尚书工部员外郎,后因与女妓杂坐受到弹劾,黜知濠州徙襄州。他的这首诗比较长,七言三十韵六十句。诗中写到了当时羊公祠荒废情况:我来追古一长息,旧迹废毁成悲吞。民豪占山童其木,植不得容本根。造成胜迹荒废的原因是什么呢?他说:於民何诛不足问,非民忘德由官阍。诗在最后交代了这次重修的经过和意义:且欲王命得守固,誊言状事弛九阍。书闻天子蒙报可,金石颊刻垂后昆。使民永念古遗爱,勋尔风化常丕敦。这次重修羊公祠得到当时皇帝宋神宗的支持,而且范仲淹为此写有《寄题岘山羊公祠堂》的五言长诗。连庠也写下了《襄州守王侯洙复岘山羊公祠》诗,可见其规模也是相当大的。
 
   另据《天顺襄阳郡志》,洪武甲寅年、天顺二年,知府、知县对羊侯祠进行过重建。成化间副使马震,正德间副使聂贤、知府吴华,万历间知府万振孙都曾对羊侯祠做过修葺。《襄阳府志》载,明代崇祯年间,襄阳知府唐显悦对岘山建筑又有所增改。他建岘首亭和岘山亭于山巅,并且立羊成侯堕泪处大字碑于岘首亭外。唐显悦并留有碑记,直到清代乾隆年间陈锷修府志时尚有遗存。雍正年间襄阳守道鲁之裕、乾隆年间襄阳守道陈大文也都修葺过羊公祠。

                                      谢庄遗踪

      岘山北麓有洞,名曰谢庄洞;有山岩,名为谢公岩。这洞和岩皆为岘山风景名胜,千百年来沉淀下丰厚的文化资源。
 
   谢庄(421——466),字希逸,南朝宋代陈郡人。著名学者和文学家。《诗品》言其诗气候清雅兴属闲长。性爱山水,有五子,取名为飏、胐、颢、岳、瀹,世称谢庄名儿为风月景山水。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隨隨王刘诞来襄阳,为谘议参军。刘诞为雍州剌史,即《襄阳乐》的作者。同来襄阳的文士还有沈怀文、江智渊等。在襄阳期间,每暇辄游岘山,写诗作赋,因此留下了胜迹,为后人叹赏。
 
    《襄阳县志》云:宋谢庄镇襄阳,每暇辄游此岩,人遂名为谢公岩、谢庄洞。《古今图书集成》亦云:谢公岩在县西南五里,昔谢希逸曾游于此。除此之外,尚有碑、文等载籍可证。《谢公岩碑》为刘睈撰立,《谢公岩表》为冯若愚所作。冯文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岩在岘麓间,若布楹欹,若卧甕礧,若落悬削,若突、若砥、若撑、若劈,极态尽状,不可名喻。蒙翳蔽亏,根干砑亚,路穷望极,不辨土石,则又大奇矣!游此岩,读此文,方知所述不虚也。
 
     在这里留下诗作的文坛巨子有李梦阳。他是明代前七子的领袖,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复古。正德七年(1512)左右免官后来襄阳,正德十一年(1516)襄阳大水灾后离去。在襄四年,留下了不少诗文。其中就有《登谢公岩》诗:百战江山在,吾来草木秋。孤城洞口落,襄水席边流。去国双王粲,题岩只谢侯。醉归忆山简,飞兴习池头。其第二联,可与何宗理《谢庄洞》中楚峰迎户立,汉水带城流二句并为双美。
 
   还有公安派的领袖袁宏道,万历三十六年(1608)途经襄阳,游谢公岩作诗二首。公安派受李贽思想影响,文学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调,在晚明文坛颇有影响。与袁宏道同游谢公岩作诗者有吴县人顾郎哉,襄阳于野宗侯,还有其表弟王遗狂等。袁宏道诗中路失云相引,崖欹竹可扶云能共点缀,石自解玲珑。泉落当窗径,香生渡涧风等,都是描写谢公岩景色的佳句。游此岩,吟此诗,能不让人心旷神怡?
 
谢公岩风景点,在历史上曾多次荒芜又多次复兴。据冯若愚《谢公岩表》,仅明代就有数次。嘉靖三年(1524),前太守海盐徐公一表彰之。越六十年余偶一寓览,岩乃隐而复著。这可说是两次。第三次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于野宗侯购得之,颜饰以亭榭栏榫梁磴之属,而岩蔚然可观。距今已三百九十九年,不知其间又经几多沧桑?现在也该让其再显风采,为建设旅游大市做贡献了。

                                      名刹风景

      岘山西北麓还曾有岘山寺,因寺后一天然蘑菇状巨石上刻有岘石两个大字,故又称为岘石寺。兴建于西晋咸宁时代(275279),与羊侯祠始建时间一致。宋代庆元间(11951200),做过重修。时程九万为襄阳知府,赵淳为都统。正是这个赵淳,对岘山寺的风景点有开创之功。庆元二年(1196)端午日的摩崖有载:岘山旧有广阳洞、壶天阁,戎帅新加修葺,搜抉两旁岩穴之秀,为栖霞,为啸月,为琴几、棋台尽发兹山之秘。这样,岘山风景区又有所修复和拓展,成为当时人们游憩览胜的佳境。明代弘治十六年(1503)岘山寺又重修过一次,且留有《重修岘山寺记》碑刻一块。据碑记知明代正统初年(1436)南阳高僧兴古曾经驻锡岘山寺,并对该寺作过营修。后来洛阳高僧宝山禅师,又扩建了佛殿,开辟了山门。到成化年间(14651487),他的弟子释定安,又对佛寺进行过维修。到弘治时期(14881505),典仗张通伯会同太原高僧释净洪,又在寺内兴建了舍利石塔,并修建了罗汉堂。于是,岘山寺成为诸天著名的宝刹。这里,也成为环境优美的风景名胜区。
 
   这从一些清代诗人的歌吟中可见一斑。如明代诗人何宗贤《岘石寺》云:骑来黄鹤览名川,踏破峰头尺五天。千古兴亡消酒圣,百年风物付诗仙。冰弦满寺鸟歌树,松月一瓢僧煮泉。收拾吟情下山去,浮云身世共悠然。再如郑梅岭《岘山十景》,用十首五言绝句,分别描写了灵显石龙虚岩流霞洞啸月台盘陀坡等十个景点,脍炙人口,令人称道,引人遐思。还有王谨微写的《岘石寺》诗:半山怪石半山竹,一坞斜阳一坞云。开尽碧桃红芍药,眼前春色与谁分。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把个岘山景致尽呈眼底。王士祯在《岘山和孟公韵》中写道:岘山风景地,名士几登临。陵谷须臾改,残碑涕泪深。黎嘉会在《登岘山饮甘泉寺》中写道:五岳归来江汉秋,岘亭风叶正飕飕。七年梦绕三高宅,一斗心消万古愁。山水陶冶性灵,美景赏心悦目。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是见证历史的珍贵资料,它可以印证历史记载的真伪,弥补正史的不足。而岘山摩崖石刻的可贵,就在于它填补了正史的空白。岘山有四块摩崖石刻,分别刻于南宋庆元二年、庆元三年、庆元四年和庆元五年。所载,也并非什么特别重大的事。一是葺修岘山寺新辟风景点。一是重九登高题名同游。一是记载修堤岁月。一是寒食、清明祭奠战没将士。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它给我们提供了几个人物的姓名、籍贯,以及在襄阳的职任和时间。
 
   赵淳,字清老,河阳人。庆元年间在襄阳任戎帅(都统),为人好山水,体恤将士。程九万,字鹏飞,池阳人。为襄阳帅守(知府),能诗、善书。朱致知,字仲格,桐乡人。时为转运使。这三个人《宋史》无传,是史家的失误。尤其是赵淳,史书不该无传。赵淳在开禧二年(1206)兼知襄阳府,金兵包围襄阳,他组织领导抗击金兵的战斗,历经三个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整个战斗经过,只能从赵万年所著《襄阳守城录》中看到。这样的民族英雄,是应当大书而特书的。
 
     除摩崖石刻外,岘山上的碑石也是很多的。征南将军胡罴碑,征西将军周访碑,靳公遗爱颂碑,独孤册遗爱颂碑,裴观德政碑,韩思复德政碑,徐商德政碑。这些碑文,都是研究襄樊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许多碑文的作者还是大手笔,如《羊公碑》的碑文就是李兴所撰;《靳公遗爱颂碑》的作者则是张九龄所写;韩思复碑文则为孟浩然、卢撰所作。许多碑文的书写艺术也相当高超,裴观德政碑为当时书法家湛然所书;独孤册遗爱颂碑为萧诚所书;卢撰碑则为史惟则书。

      总的说来,岘山自晋以来成为风景名胜,是与羊祜、杜预的善政、美政分不开的。化行江汉间,恩被疆场外。他们为国家、为人民作了一些好事,因而受到历代人民的爱戴和怀念,岁时飨祭是应该的。此外,也与岘山本身的自然风景之秀分不开。四时风景千百状,登临可以抒襟灵。其三,是历代名人的咏叹唱和,随着那些精美的诗句流传,岘山也就名播天下。除前文提到的大诗人陈子昂、孟浩然、李白、胡曾、欧阳修、范仲淹、李梦阳、王士祯等人外,还有像张九龄、杜甫、宋之问、苏轼、袁宏道兄弟等也都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诗篇。仅宋代庆历七年(1047)襄州知州王源叔重建岘山羊公祠时,文人的唱和就达数十首之多。这些诗镌刻在一座高六尺四寸、上有顶盖下有底座的八面石幢上,矗立在羊公祠内。王士正、吴省钦皆有咏岘山石幢的长诗。如果加以搜集、整理,出一本岘山诗集是完全可能的。现在的岘山应该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好,都更具有魅力,应该更充分地放射出她的光彩,应该有更多的人来讴歌她。随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旅游事业的发展,岘山旧制可望恢复,岘山风景区将会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潘世东转载于魏平柱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