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句话感动了很多少男少女:“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当年的少男少女如今可能已经长大成人,而那句感人的话现在也有了新的版本:“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在你的面前,你却在低头玩手机。”
去年,洛杉矶演员布莱恩·佩雷斯公开发表了一个关于“手机堆”游戏的想法:在朋友聚餐这样的社交场合,把所有人的手机一起堆放在桌子中央,谁在结账之前看手机,谁就请客。随后,这个游戏在美国开始流行起来。最近,国内也有人开始尝试这样的聚会方法。
“手机堆”游戏意在提醒人们,不要成为手机的奴隶,除了极少数特殊职业外,没有人需要一天到晚随时看手机。运用了这个游戏的用餐者普遍觉得,这一方法提升了他们的交流效果,改善了人际关系和个人精神状况。
与“手机堆”游戏类似的倡议可能十多年前就出现了,那时候有人开始倡导“不插电生活”。
而“不插电生活”的提法最初来源于一种叫做“不插电”的音乐形式。这种音乐形式至少已有20年历史,其原意为“不使用(电源)插座”,专指不使用电子乐器、不经过电子设备修饰加工的现场化的流行音乐表演形式,也指一种摒弃全电声乐队效果的音乐形式。它通过尽量使用原声乐器,以获得纯净音色,来达到一种更原始朴实的“不插电”的效果。
“不插电生活”这一提法也已出现10年以上时间,指的是一种不使用高科技电子产品、回归简单质朴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就像范晓萱唱的《消失》那样:“离开我熟悉的桌子,拔掉我身上的电池。”
多年以来,世界各地都有人组织“周末不插电”运动:找一个周末,不玩电脑,不看电视,不吹空调,不“煲电话粥”。真正持久响应这类倡议的人有多少,不得而知。
然而,近几年智能手机普及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为,手机几乎已成为人们身体器官的一部分,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在公共场合的行为方式,也改变了人们与家人相处的方式。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机,等红灯的时候看手机,吃饭的时候看手机,开会的时候偷着看手机,睡觉前不看手机睡不着,连上厕所都要争分夺秒地刷微博、看微信朋友圈。这样的话,人几乎成了手机的奴隶,看屏幕时间过久甚至会导致精神不济。
而在朋友聚餐或者全家人一起吃饭时,菜肴上桌后,传统习俗中的劝菜和品尝不见了,很多人会先将菜品拍照发至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然后在整顿饭的时间里都在不断摸手机,也许是想看网友对自己刚才发送内容的点评,也许是想看看其它朋友正在做什么。结果是,身边的人受到了冷落、忽视,因而对自己产生看法,而网上的朋友,虽然看起来联系更多了,但实际上并不见得跟自己关系有多密切。
美国人苏珊·马乌沙特不希望孩子花太多时间摆弄电子产品。她带领三名子女度过了半年的断“电”生活:不上网、不看电视、不用手机、不玩游戏机、不用音乐播放器……马乌沙特还根据这段经历出版了一本书。
断“电”的日子里,一家人找回那些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乐趣,比如下棋、读书、看老照片、与家人一起欣赏音乐。
儿子比尔15岁,酷爱玩电子游戏和看电视。不碰这两样东西使他多出不少闲暇时间。他开始学习吹萨克斯。半年过后,他没有回到先前的生活,而是卖掉游戏机,更加认真地练起萨克斯。
大女儿安妮18岁,不像弟弟那样痴迷电子产品,生活没有因参加妈妈的“实验”变化太大。她这半年做作业需要用电脑时会去图书馆。半年后,她不再像先前那样整天挂在社交网站“脸谱”上。
小女儿苏西14岁,过不惯断“电”生活。妈妈未限制在家以外地方用“电”,于是苏西带着笔记本电脑去爸爸、即马乌沙特前夫那里生活1个半月。她回妈妈家后仍经常用固定电话长时间聊天,不过半年过后,学习成绩比过去提高不少。
看来,聚会时将手机集中存放只是一个个案,总体上说,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有利于朋友、家人之间的有效交流,有利于人们改变“上网成瘾”的精神状态,有利于提升学习和工作。
在一些重要的集体场合,会议组织者会要求参会人员将手机调至静音状态、甚至关闭手机,组织者给出的理由可能是礼貌,也可能是安全。而随着谷歌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出现,已经开始出现一种声音:我不会允许佩戴谷歌眼镜的人进入我的家庭。原因大概是因为主人不知道对方何时在录像、录音。这么说来,将来组织聚会或者拜访亲友时,需要集中存放起来的可能不止是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当前热门产品,还会包括可穿戴设备等其它可能上网的电子产品。(邓华东)
注:本人作品,原载于2013年10月29日参考消息·北京参考7版。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