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主观意识或心理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系统,有着严密的组织结构与内在规律性,深入探索人类心理活动的组织结构与内在规律性不仅是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也是价值理论甚至是整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
一、心理学的三大缺陷
目前的心理学存在三大缺陷:
1、没有深刻了解知、情、意的客观本质。心理学把“认知”定义为:“人对于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和表象”,把“情感”定义为:“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把“意志”定义为“人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自觉地调节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任何主观意识都是人脑对某种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样,任何主观范畴的概念必然对应着某种客观范畴的内容,由于“态度的体验”、“主观愿望”和“人的需要”均属于主观范畴的概念,因此心理学的这些定义并没有深刻了解知、情、意的客观本质。事实上,“知”的客观本质就是事物的事实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情”的客观本质就是事物的价值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意”的客观本质就是主体自身的行为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2、没有全面揭示知、情、意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由于心理学总是站在主观范畴内观察和定义知、情、意,并没有深刻了解知、情、意的客观本质及它们所对应的客观内容,不可能深入探索这些客观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因而就不可能全面揭示知、情、意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事实上,“知”的客观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事实关系,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情”的客观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价值关系,以解决“有何用?”的问题;“意”的客观目的在于认识主体自身的行为关系,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由于价值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事实关系,是一种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相联系的事实关系,因此“情”是一种特殊的“知”;由于主体自身行为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关系,是一种能够生产价值和消费价值的价值关系,因此“意”是一种特殊的“情”。
3、忽略了一个主观与客观直接联系的过渡阶段。心理学把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心理活动划分为知、情、意三个阶段,由于知、情、意均属于人的主观心理活动的阶段,缺少一个主观与客观直接联系的过渡阶段:感觉阶段。或者说,心理学把主观与客观直接联系的感觉过程跟主观内部的认知心理过程混淆在一起。事实上,人对于事物的认知过程应该分解为两个阶段:一是感觉阶段,二是认知阶段。其中,感觉阶段是主观与客观的直接联系过程,目的在于了解事物的存在关系,以解决“有什么”的问题;认知阶段是人的主观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目的在于了解事物的事实关系,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二、人类心理活动的四个阶段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心理活动,通常可以分解为四个阶段(即人类心理活动的“四步曲”):
1、一是感觉阶段。目的在于了解事物的存在关系,以解决“有什么”或“存在什么”的问题。人只有首先了解事物的外在特性(或外部联系),即首先了解事物“有什么”以后,才能对它进行其它方面的深入了解。
2、二是认知阶段。目的在于了解事物的事实关系,以解决“是什么”或“什么事实”的问题。人只有首先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内在本质),即首先了解事物“是什么”以后,才能对它进行其它方面的深入了解。
3、三是评价阶段。目的在于了解事物的价值关系,以解决“有何用” 或“有什么价值”的问题。人只有了解在了解事物的价值特性,即首先了解“有何用”以后,才能知道如何对它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4、四是行为阶段。目的在于了解主体自身行为对于事物的作用关系(或行为关系),以解决“怎么办” 或“实施什么行为”的问题。人只有充分了解自身行为对于事物的作用关系,人才能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行为,以便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事物,创造更多的价值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服务。
没有“感觉”的“认知”就是盲目的“认知”,没有“认知”的“评价”就是一种盲目的评价,没有“认知”的“行为”就是盲目的“行为”;没有“认知”的“感觉”就是空洞的“感觉”,没有“评价”的“认知”就是空洞的“评价”,没有“行为”的“评价”就是空洞的“评价”。
三、存在关系与感觉
存在关系:就是指事物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直接作用。
事物与人之间存在着复杂多样的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如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等,这些事物以各种物理或化学的刺激信号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如眼、鼻、耳、嘴和身)反映到人的头脑中,从而形成了人对于事物之存在关系的感觉。
感觉:就是人对于事物之存在关系的主观反映,它构成人的主观意识的第一类基本形式。
人的感觉形式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五个方面。
四、事实关系与认知
事实关系:就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
人通过两种途径来认知事物的事实关系:一方面,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复杂多样的相互作用,如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等,这些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的过程作为一种复合的事物,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反映到人的头脑中,从而形成了人对于事物之事实关系的感觉;二方面,人脑对于各种事物所形成的感觉进行综合运算,找到各种事物的共性与差异性,从而形成了人对于事物之事实关系的认知。
认知:人对于事物之事实关系的主观反映,它构成人的主观意识的第二类基本形式。
人的认知形式主要包括时间定位、空间定位、量度计算、模式建立与识别、逻辑推理等五个方面。其中,量度计算包括数量计算、概率计算、模糊判断、规模计算等内容;模式建立与识别包括图像模式、声乐模式、行为模式、信息模式、表情模式等方面内容的建立与识别;逻辑推理是指人脑对于第二信号系统的的模式建立与识别,主要包括概念(或抽象)、想像、归纳、分析等内容。
五、价值关系与评价
价值关系:是指事物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推动作用。
不同的事物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同的推动作用,这些不同的推动作用形成不同的良性刺激信号或恶性刺激信号,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反映到人的头脑中,从而形成了人脑对于事物的价值关系的感觉和认知。
评价:人对于事物之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它构成人的主观意识的第三种基本形式。
评价包括价值观和情感两种形式,其中价值观是人脑对于事物之绝对价值关系的评价,情感是人脑对于事物之相对价值关系的评价。价值观与情感都分为四个层次价值的评价:温饱类价值的评价、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评价、自尊与人尊类价值的评价、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的评价。价值观与情感的基本功能就在于引导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价值、表达价值、利用价值、计算价值和创造价值。
六、行为关系与意志
行为关系:就是指人对于事物的直接作用。
人与客观事物(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两个相反的方面:一个是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另一个是主体对客体的反作用。价值关系反映了客观事物对于主体生存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过程,行为关系则反映了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反作用过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互为前提、共同发展。
意志:人对自身的行为关系的主观反映,它构成人的主观意识的第四种基本形式。
意志包括宏观目标的决策、整体规划的设计、实施细则的制订、具体行为的运行、行为模式的修正等五个方面。意志的基本功能就在于引导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行为、实施自己的行为,计算自己的行为,利用自己的行为、创造性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人通过实践活动进行价值生产,使实践活动具有价值增值的特征,因此行为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能够产生价值和消费价值的价值关系,意志是一种特殊的情感。
七、感、知、情、意的辩证关系
综上所述,感、知、情、意(即知觉、认知、情感与意志)作为人的四种基本的主观心理活动分别反映了四种基本的客观事物(存在关系、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行为关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感觉各种事物的存在关系,其次了解各种事物的事实关系,第三要掌握这些事物对于人的价值关系,第四要掌握每个自身行为的价值关系并且判断、选择、组织和实施一个最佳的行动方案。第一步由感觉活动来完成,第二步由认知活动来完成,第三步由情感活动来完成,第四步由意志活动来完成,因此从从感觉到认知,从认知到情感,再从情感到意志,是一条基本的、不可分割的人类自控行为的流水线。
感、知、情、意的辩证关系在根本上取决于存在关系、事实关系、价值关系与行为关系的辩证关系。
1、认知是一种特殊的感觉,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意志又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存在关系反映了事物与人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的关系,而事实关系反映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的关系,任何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最终都会间接地传递到人身上,并产生对于人的间接作用与间接联系,因此事实关系是一种间接的存在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关系;在所有的事实关系中,有些事实关系将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推动作用,有些事实关系将对人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从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特性,即有一种特殊的事实关系反映了事物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不同推动作用,这就是价值关系,也就是说,价值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事实关系;在所有的价值关系中,有一种特殊的价值关系即人的自身行为能够生产价值和消费价值,人的不同行为将会生产和消费不同的价值,即行为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关系。总之,事实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关系,因此认知是一种特殊的感觉;价值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事实关系,因此情感(或价值观)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行为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关系,因此意志是一种特殊情感。
2、感觉、认知、情感与意志相互区别。其主要区别是:感觉一般是以直观的、现实的、形象的形式出现,认知一般是以抽象的、精确的、逻辑推理的形式出现,情感一般是以模糊的、非逻辑的形式出现,意志一般是以潜意识的、随意的、能动的形式出现;感觉主要是关于“有什么”的认识,认知主要是关于“是什么”的认识,情感主要是关于“有何用”的认识,意志主要是关于“怎么办”的认识。如果把情感与认知割裂开来,就会使情感没有客观依据而变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把情感与认知混淆起来,又会使情感失去公正性而变成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如果把情感与意志割裂开来,就会使情感成了空洞的情感;如果把情感与意志混淆起来,又会使情感成了糊涂的情感。
3、感觉、认知、情感与意志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没有存在关系,事实关系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价值关系,行为关系也成了无源之水;因此感觉是认知的源泉,认知是情感的源泉,情感是意志的源泉。存在关系以事实关系为导向,事实关系以价值关系为导向,价值关系又以行为关系为导向,因此感觉以认知为导向,认知以情感为导向,情感以意志为导向。认知最初是从感觉逐渐分离出来的,它又反过来促进感觉的发展;情感最初是从认知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它又反过来促进认知的发展;意志最初是从情感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它又反过来促进情感的发展。总之,感觉、认知、情感与意志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互为前提、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