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兴趣


 掘兴趣

喻建国

对自己目前的存在充满好感的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在自己目前的存在中充分挖掘兴趣。兴趣指的是兴致,即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也就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的反映,它是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选择性的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当然在人的活动中兴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保证了人们在投入某一活动中的愉快感、兴奋感和无比的激情。

唐·杜甫《西枝村寻置草堂地》诗之二点出了兴趣:“从来支许游,兴趣江湖迥。” 在《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中有兴趣的写照:“大觥连饮,兴趣愈高。” 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有:“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张志和》也有:“自撰渔歌,便复画之,兴趣高远,人不能及。” 
   
每一个人都各有自己的兴趣,这是由人的生理条件、文化积淀、工作环境逐渐堆垒而形成的。由于个体双脚行走矫健,步履如飞,势必引发个体对赛跑竞走的兴趣;由于个体嗓音明亮,音域宽广,也必然会让个体对歌唱兴趣无穷;由于个体嗜水成性,入水似享,当然对游泳和其他水上运动极为投入,酷爱有加。由于个体从小在家受到祖父母对于音乐爱好的熏陶,个体对音乐也就情有独钟;由于家庭成员中很多都对地方戏曲十分爱好,从而个体对地方戏曲也就产生了感情;由于父亲和哥哥都对高尔夫球十分热衷,常带其去高尔夫球场,个体自然地对高尔夫球产生了感情。由于个体在造船厂工作,经常和船体接触,和码头接触,对于港口和船舶都十分感兴趣;由于个体工作在印刷厂,对于各种印刷就十分敏感和兴趣浓浓;由于个体在学校工作,对于各种教育现象就十分注意,喜欢探研,味道好极了。

兴趣可以自然形成,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发掘。兴趣有一个特性,会越挖越浓,我国对兴趣特浓现象曾有这样一种说法;走火入魔,就是说,兴趣越挖越浓以后,个体会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对某一实体或某一现象或某一过程不断地多看看多听听多闻闻多嚐嚐多摸摸多测测。挖掘兴趣就起始于对兴趣对象的多看看多听听多闻闻多嚐嚐多摸摸多测测。

在重残院工作的人们,由于经常和重残人打交道,久而久之也会对重残人感兴趣,即使这种自然的兴趣没有产生,也可以通过挖掘兴趣对重残人发生兴趣,重残人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状况是很值得研究的,当我们对此发生了兴趣,我们就会十分投入地深入自己对重残人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味道浓浓,情趣无穷。从而我们也会在为重残人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开创全新的工作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