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已经习惯自己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再解读
题记:改革是一个复杂而缓慢的过程,那些能够像十一届三中全会或者南巡讲话一样的历史性时刻,或许在中国未来的渐进改革进程中都不会再出现了。
昨天晚上的新闻联播,是我本人最近几年唯一一次该节目的收视纪录。很久没有这样的仪式感,一早等在电视前,边在新华网刷屏,边和研究生同学一起聊天憧憬即将公布的内容。我想,可能不止我一个人是以同样期待的心情在同一时间期盼吧。即使不考虑本人商学院教师这一职业身份,作为一个普通人,关心国家和自己未来的十年,也已经是一个完全充足的理由了。
在周一晚间的课堂上,我已经对这个场景做过一次猜想。一般公众在了解到内容以后,到底是欣喜到张大嘴巴,还是平静中略带遗憾呢?第一时间的解读,没有来得及去细想,只是从字面上一句句寻找和以前说法的不同之处。熟悉政府文体的人都会知道,政策方向往往是隐藏在字斟句酌的字里行间的。
字句中的几个惊喜,在之后的几个小时,已经被媒体翻到底朝天了,大家也迅速地在微信和互联网中散去。
更多的感悟是在夜深人静之后才慢慢到来的。尤其是看到微信圈中几位立场较右的朋友的疑问,他们在文件的前后,读出了难以完全一致的逻辑,并结合自己的常识与价值判断,再次给出了几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这些问题对于我是非常熟悉的,其中部分原因是我在学校开设了中国经济改革的课程,需要不停地面对学生对于中国改革的各种各样的疑问。
这让我想起了改革开放政策三十年的纪念浪潮。无数的学者和媒体将整个改革事业定义为“伟大”的经济改革。而且通过梳理改革的整个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三十年的改革,并不是建立在一个伟大蓝图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我们不得不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征程中。正如罗纳德科斯在《变革中国》一书的开篇所提到的:“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系列事件,并非有目的的人为计划,其结果完全出人意料”。
本次会议以前,改革的呼声已经充满了各个媒体,无论传统官方媒体,还是新兴市场化媒体。无论政治立场的左中右,改革是几乎何以凝聚全体民众的核心词汇。尽管对于改革的具体做法争论不休,但必须改革的共识还是基本达成了。于是才有了大小媒体连续几个月的鼓呼,才有了各界人士屏住呼吸的等待。
很显然,大部分人并没有等来预期中的雀跃或者热泪盈眶。即使是最乐观的人,也没有产生蹦起来出去庆祝一下的冲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恐怕要怪罪当下媒体的发达。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必须想到,那就是,今天的改革是一个复杂而缓慢的过程,那些能够像十一届三中全会或者南巡讲话一样的历史性时刻,或许在中国未来的渐进改革进程中都不会再出现了。
实用主义、模糊处理、不争论、摸着石头过河、大步快走以及打左灯向右转等等——那些曾经奠定了改革基调的伟大发明,在今天都被人拿出来一一拷问。我们还有什么政策可以实现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改进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了。利益在一步步固化,权力在一步步加强,任何一点的改动,都是一场触及灵魂的实验。
直到今天,改革在我的眼中依然是一场伟大变革,尽管身边的朋友忧虑有加,尽管看到的描述矛盾重重。单单就这个经济体在如此大的困难面前还在努力尝试本身,就已经足够让人觉得欣慰。
有人警告说,有些事情,如果今天没有看到改变的决心,或许就会错过最后的机会。在短期中,或许会这样,但想想看更长的未来,我们所有曾经的困难和绝望,最终都会输给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大概应该是个乐观主义者了吧。
当我们已经习惯自己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