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列车乘着深化改革的东风继续在快车道上行进
——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 章荣梅)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因此改革是种红利。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使中国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并且荣登世界第二经济体。35年后,国际形势在变,国情在变,人民期盼深化改革,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缩小贫富差距,让改革成果人民共享,因此深化改革是形势所需,是民心所向,是大势所趋。可以说,深化改革在全党乃至全国形成共识。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始,就以保家卫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带领人民致富为己任,相继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改革走上了历史舞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成为了主旋律,自此中国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35年的改革,极大在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社会物质财富快速积累,精神文化建设也快步前进。35年来的改革,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原则是渐进式,先易后难;改革的方法是先行先试,从农村到城市,从特区到内地,以点带面。35年的改革成果举世瞩目,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经济发展仍然高位运行。
35年来的改革,也有一些副作用,主要表现在:一、行政手段有余而市场手段不足,造成资源的错配,而且行政手段调控效果也不尽明显,例如政府对高房价出手就没有取得良效;二、地方政府唯GDP论英雄,一味地办企业,扩规模,造成资源的重复配置,新一轮的“小而全”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抬头;三、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乃至行业之间,贫富差距呈放大之势,基尼系数突破警戒线;四、经济增长还是粗放型,虽说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企业科技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竞争力,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前提的。雾霾等恶劣天气的出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五、拉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内需尚未有效启动,调结构、转方式成效不显。所有这些,亟需我们转变思路,深化改革,以改革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各方所期待。
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决定看点颇多,需要综合把握领会其精神实质,各地各行各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便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5年前的改革是先行先试,先易后难,以点带面进行的,经济快速发展,一部分人先行富裕起来,改革成果显著。改革的副作用需要在深化改革、发展中解决,因此深化改革不能再碎片化,必须要讲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这就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调剂分配机制,缩小贫富差距,实现改革成果共享。
随着科技进步,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逐渐实现,与之配套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也要跟上步伐,实现现代化。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更好地调动所有社会力量,包括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参与到经济的大发展中,促进社会的大进步。
二、成立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是高层次的改革组织架构,极有可能是总理或政治局常委担纲组长,国务院领导及相关部门如发改、财政、经信委等部委参与的一个组织,这就远远高于先前改革由发改季牵头的改革,而且有利于打破部门利益。成立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可以看出中央深化改革的信心。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这就明确了各级党委在深化改革中的责任与义务。
三、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面对美国重返亚洲的再平衡战略,面对日本的不断挑衅,面对复杂的南海问题,有必要成立应对安全的一个组织架构,以便及时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
四、完善行政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该市场发挥作用的交还给市场,该政府管理的,例如食品安全,就要管好,管到位,不留死角。
五、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以前,农村支持了城市发展、农业支持了工业发展。现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国家有实力、有能力做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工作。而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因此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已形成共识。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六、健全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制度不完善,给了居心叵测之人以可乘之机,反腐、反不正之风,惩治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官员不能贪腐、不敢贪腐的制度。
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要想最大限度减少乃至杜绝腐败,就有必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
七、深化教育、卫生领域综合改革。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教育投入产出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资源是最可宝贵的财产,要加强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使用价值。资源利用最大化,既可提高效益又可减少环境污染乃至改善环境。
九、财税体制改革。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使中央财政蛋糕越做越大,这有利于中央集中财力办大事,但地方政府财力却不足以应对地方事权,于是经营城市成为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措施,造成屡调不下的高房价。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可以稳定地方政府财源,缓解地方财力饥渴,有利于降低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欲望,给火热的土地市场降温,有利于房价的合理预期。
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深化改革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深化改革,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将凸显,经济结构将更加合理,贫富差距将缩小,人民将共享改革成果,经济列车将乘着深化改革的东风继续在快车道上行进。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