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第一种争论的实际探讨意义不大,所以互联网金融之争,回到最后来,核心的点其实就只能是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跟传统金融机构相比谁更能在金融的领域里进行竞争的命题。这个命题其实就是变得很复杂,而且争论非常的漫无边际,这跟两种思维有关系,金融的思维讲究严谨的推理,而且不太喜欢看到太遥远的未来,但是互联网的思维则是热情奔放,激情四射,更喜欢展望未来,更愿意用暂时不存在,但是可能实现或者不可能实现的技术来进行争辩,使得两者之间的讨论就显得非常的凌乱。缺乏可以共同探讨的点。但是两个这么不搭边的东西,为什么能引起如此热门的话题呢?我觉得有必要做个宏观的背景性介绍。
第一,互联网的确改变和颠覆了一些传统的商业模式,尤其是电商行业,这个命题跟互联网金融的命题是一致的,那就是互联网并没有改变商业的本质,还是商品的流通和转移,但是互联网企业打败了传统的零售行业,两个命题的竞争是一样的,互联网企业跟传统企业在电商中不敢说完胜,但是至少成功了一大半,于是衍生出的结论就是互联网企业跟传统金融机构在商业中也能完胜。这里面的代表自然是马云,马云成功的率领了互联网企业改变了中国的商业模式,让大量的商品交易行为从互联网下走到了互联网上,这种骄人的业绩让人给了他更多的期望,也希望他能乘胜追击,继续干掉金融方式。
第二个大背景,其实是我国金融机构在过去的十年中的表现所导致的,过去的十年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分业经营的存在,使得银行都一直处于被政府给宠出来的暴利之中,基本上属于躺着赚钱的范畴,而且还形成了极为强势的服务态度和傲慢的姿态,因此让这个社会在过去的十年里对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保持了极为负面的评价,予以排斥和不满。而且我国由于监管能力的不足,采取的金融监管措施又是属于牌照管理,对民营的企业进入整个行业予以了很多的限制性条款,而对于进入该领域的企业的监管,则很宽泛和缺乏手段,人为的进行了对立,导致了我国的金融的结构性失衡,大量的人群被排斥在金融的服务对象之外。马云的二八说就是由此而来,这些都是很现实的情况,因此,互联网金融在这个时候扛起了对抗金融监管体制的大旗,其实,很多人说阿里金融的好,并不是因为他们如何了解阿里金融好在哪里,而只是仅仅痛恨金融机构的傲慢和不作为。
第三个大背景跟第二个要结合在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运用,互联网逐渐融入了每个人日常生活,互联网最大的贡献,其实是打破了原先逐层的金字塔结构,将原先中央集中式的管理模式,直接打破,形成了所谓的分布式计算的方式,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其实是信息技术推动了资源的自我优化合理配置,他背后的思维理念其实是追求效率、平等、共享的互联网人格理念,而且随着在线人数的不断增加,这种人格理念会不断的深入人心,互联网人格极端点来讲,其实是无政府主义的典型,他们对专制天然性的排斥,厌恶和痛恨垄断,把互联网的这种特性跟金融机构的特性两相比较放在一起的时候,对抗就产生了,所谓的颠覆和革命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带有了极大的革命主义色彩在里面。
当然我们更卑鄙的说,其实互联网人格还带有很大的屌丝人格,即使哪怕你在高富帅,事实上你在互联网上都会扮演屌丝的一面,这个并不是出身决定的,而是互联网的特性决定的,互联网会扩大人的暴力的一面,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线下温文儒雅的人,线上却会飞扬跋扈,而且戾气十足。这种性格其实带有很大的流氓特性,我这里的流氓特性其实是个中性词,我们来看两端论述: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流氓无产阶级是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的部分,他们在一些地方也被无产阶级革命卷到运动里来,但是,由于他们的整个生活状况,他们更甘心于被人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
毛泽东说:“流氓地痞之向来为社会所唾弃之辈,实为农村革命之最勇敢、最彻底、最坚决者。”
其实反过来看,互联网人格对金融体系的厌恶不单只是表现为金融体系本身,还表现在了对体制的厌恶,这个体制不单是指国内的体制,其实在国外的一些论坛上,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对国家为主要表现特征的体制的痛恨。我个人相信,互联网人格的产生,可能会是未来众多矛盾的一个,最终也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他会跨域国界形成一个所谓的互联网公民的概念,从而与互联网下的群体进行争斗。扯的有点远,这段的核心其实是互联网对金融的对抗,只是众多的矛盾对抗中的一个矛盾。
第四个大背景,则是来自于金融体系外对金融暴利的渴望,无论马云打着多么高尚的旗号说,要为更多的得不到金融服务的企业服务也好,还是他在人民日报上说,中国金融需要搅局者也好,最终的目的其实是郭广昌说的那句话,金融业太暴利了。商业不是慈善,马云也不是圣人,市场经济就是如此,资本的流向必然是走向能盈利的地方,更何况一个地方看上去还是暴利,自然是资本云集的地方。虽然在这点上,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做了他自己的理解,他认为金融业的暴利其实是一种外行人的误解。核心其实是金融业的暴利只是账面利润而已,他的背后其实是资产的升值带动的,而且由于风险的滞后性,使得很多人看到暴利背后的巨亏的可能性,这种巨亏因为中国过去十多年的高速成长,使得没有人认识到这种巨亏的切实存在。但是无论牛董如何解释,都不太会被社会认可,第一每个进入金融行业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可能做的比别人好。第二也不相信金融人士的自我辩护的词语,不试试心里也过不去。
在这四个大背景下,互联网跻身金融自然就成为了一种风潮。如同我一直说的中国喜欢一哄而上的结果往往就是一地鸡毛的论断一样,我感觉互联网颠覆金融的说法,很大程度上基本上也更多只是一种情绪上的喧嚣,一种对制度性的不满的宣泄口,如同当年的共产主义的思潮,是一种对现实无奈之后,寻找的虚幻寄托。很难形成切实的有意义的金融制度的变革,颠覆一说,就更难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