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11”中反思农产品电商


   不出所料,2013年的“双11”继续上演着疯狂,一年一度的淘宝盛宴又结出了丰硕的果实,350亿、1.5亿个包裹——这是让世界都侧目的一个新纪录,这还不算非阿里平台上的其他电商,京东、苏宁、亚马逊、当当等等。即使陕西这样的西部省份,“双11”消费依旧达到6.35亿元,交易额列全国第16位,较上年的4.4亿元有大幅增长。而且,呈现各大电商集体狂欢的场景,苏宁易购陕西区销售同比增长300%,配送量达到每天2万件次,他今年最大增幅。然而,在“双11”盛宴大幕拉下的时候,在各个电商们兴奋地进行盘点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想起了更多。

  电商已经改变人们,人们又来怎样改变电商?

  从哲学角度看,人对自然界的每一次改造,也必然会导致自然界反作用于人。机器虽然是人类的伟大发明,但也让在机器生产线上的人们成为机器的“奴隶”。现在的电商也有类似的苗头,在极大地便捷和实惠人们的同时,也让人们心甘情愿沦为电商的“奴隶”,试看那上千万的人们像除夕守岁那样守在电商网页上,能不让人感到震惊么?一些人也惊呼,网购狂离自己其实并不远,是什么让电商充满了如此强大的魔力?更重要的是,人们又该如何让电商改变?还有与电商狂欢形成鲜明对照的传统柜台,销量下降,如何拯救?能否这样预见,电商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也改变了生产商的营销方式,但电商最终会在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型中,又逐渐与产业深度融合,化于无形,成为生活和生产的一种手段,并最终再次分散开来,形成更多的专业化平台?

  农产品电商,依旧寂寞谁来解?

  在创造电商史上最牛销售奇迹的同日,与农民经济增长挂钩的“农产品”,却出现了“普通农副无人买,活动区内无品牌,费心费力搞网销,成交量就上不来”的现象。仔细观察,双11抢购的东西大体都有以下共同的特征:一是等得起,一时半伙不用也行,可以等待降价;二是放得住,买了又能用很长时间;三是差值大,市场价格、网上价格与活动期间的价格相差较多,值得抢购。最终,抢购的对象基本上以服饰衣帽类、耐用商品类为主。而农产品得天天吃,又放不长,单次换购差价也不大,也就不用抢了。当然还有生鲜农产品上网本身少、物流瓶颈等因素,但不是主要的原因。

  然而,最普遍的农产品却在网上销售中稀缺着并卖着远高于一般农产品的价格,这与“网购就便宜”的电商概述形成了反比,这一症结不破解,农产品电商终将难以普及。目前,生鲜的物流逐渐破题,但高昂的运输成本却是不争的事实,也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找出一种与普通农产品流通渠道相融合的、更适合社区家居生活的物流体系来。我曾以《农产品电商,看上去很美》为题,写了对农产品电商的感受,提出了成本如何降、物流怎么送、多样性如何满足等现实问题。现在看来,最终是定位和路径问题,究竟农产品是为了上网还是为了更好的通过网上销售,我感觉最终要与传统路径融合,在社区的便利性上功夫,目前的物流体系并不适合农产品,与传统的融合几不可免。

  也有问,农产品就应该低价吗?可事实上,普通农产品就是低价的,这是生活必须品的基本特征。农产品电商目前卖不了普通农产品,如果说馒头、面条、萝卜青菜能手机一点订购一顿饭要吃的量,下班就在家门口一拿,这是不是最理想的状态呢?现在的网上农产品大多是个别消费。农产品电商的结局就是要达到楼下卖桔子那样便捷实惠的程度,回归普通生活必须品的本色!

  当然,农产品电商的差距也是未来的发展空间,出路在何方?需要农产品品牌营销的深度推进,需要农产品物流体系的进一步改善,还需要电商与传统农产品销售体系的融合,当普通农产品能便捷地在社区实现网上交易和就地送配的无缝对接时,问题可能就真的破解了!农产品电商的高端化最终要向“飞入寻常百姓家”转型。不过目前的农产品电商第一步却是要活着,从干果类的精细化作起,梯次推进生鲜农产品的电商化,特别是传统的大型农产品经销企业,确实有必要琢磨依托现有社区配送体系,以电商模式改造现有营销方式。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