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好一个温馨浪漫的名字。用合欢为一棵树冠名,耐人寻味。在中文中,合欢意指相爱男女合合交欢之美事。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夫妇亦甚相悦……视其衾已合欢矣。合欢,也指和合欢乐。《易林·升之无妄》:二国合欢,燕齐以安。《柬周颖侯相约同往钱塘》诗之二:兰陵趣驾者,判醉合欢时。合欢树将上述两层合欢之意全然包裹其中,给人以无限遐想。
合欢树之妙趣,在于叶片“昼开夜合”。合欢树的叶子富有情趣,大叶子生出小叶子,小叶子上长出小叶片,整个叶子像是大羽毛,大羽毛上长小羽毛,小羽毛上长出镰刀状的小叶片,植物学者称其为“二回偶数羽状复叶”。这排列整齐的羽毛,本身就是一道风景。最为奇特的是,小叶片直接生长在小羽毛上,中间竟然没有叶柄。也正是这没有叶柄的镰刀状小叶片,一对一对有节奏地排列在两侧,白天张开,各自舒展,夜间合璧,如同男女相爱合合交欢。“叶叶相对生,开敛随阴阳”。这恰似一对夫妻,白天各自忙,夜间便合欢。如此,合欢树便称“夜合欢”。
合欢树之曼妙,在于少女含羞一般的合欢花。记得曾经流行过一种发型,给头发染上不同颜色,再将头发吹得站立起来,好比“爆炸式”。合欢花就很像是这种头状爆炸式。在不少地方,人们将合欢树称之马缨花、绒花树。不少西方国家称之为丝树。在这里,“缨”是形状,“绒”、“丝”是质地。称之“绒缨状”的合欢花,其花丝细长,花丝底部嫩白、上部粉红。合欢花盛开于6-7月,时值暮春初夏,百花凋残。站在合欢树下,注目合欢花,俨然一幅少女含羞的面颊,白里泛红,红里透粉,粉中透白,娇艳妩媚,魅力四射,妙不可言。唐代诗人元稹曾用“绿树满朝阳,融融有露光。雨多疑濯锦,风散似分妆。叶密烟蒙火,枝低绣拂墙。更怜当暑见,留咏日偏长”的诗句将合欢描述柔情似水的美少女。
合欢树之美丽,在于如同多个撑开的雨伞一般的树冠。合欢树主枝开枝较低,枝粗大而稀疏。不光树冠呈撑开的雨伞状,而且远远望去,整个树冠就像是多把撑开的雨伞错落有致叠加在一起。夏日来临,稀疏的枝条被茂密浓绿的树叶遮蔽,伞形的冠盖“翠阴如帷”,宛如婀娜少女。在一把把撑开的雨伞上,一排排绿色的羽毛鳞次栉比,一团团粉红色的绒缨花点缀其中,犹如古代侍女手中的团扇,红衣垂丝,如霞如烟,轻柔曼妙,随风来缕缕清香,人们无不心旷神怡。“雨晴夜合玲珑月,万枝香袅红丝拂。”雨中的合欢最美,雨滴洒落在合欢树上,合欢树应声战栗,恰似妙龄少女笑遂颜开,并不时发出咯咯的嬉笑声,别有一番韵味。
合欢树之魅力,在于让人们远离忿恨,亲近幸福,欢乐无忧。合欢树是观赏树、庇荫树,更是幸福树、吉祥树。合欢树象征着夫妻合欢、合家欢乐、亲临友好。“钱塘江上是我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马缨花”。正是借用合欢树的象征意义,人们形成在庭院宅邸栽植的习俗,以营造“夜合花开香满庭”景象。有这种文化意象出发,人们认为合欢树能“去嫌合好”。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养生论》中指出:合欢蠲(juan)忿,萱草忘忧。晋·崔豹在《古今注》言道: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每风来,辄身相解,了不相牵缀,树之阶庭,使人不忿,嵇康种之舍前。又言:欲蠲人之忿,则赠之青裳,青裳一名合懽,合懽则忘忿。 陆龟蒙《庭前》:合欢能解恚,萱草信忘忧。尽向庭前种,萋萋特地愁。《神农本草经》记载,合欢皮(花)“主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红楼梦》第38回载:黛玉吃螃蟹后觉得心口微痛,要喝口热烧酒,宝玉便令将那“合欢花浸的烧酒”烫一壶来。
合欢树迷人之处,还在于她承载着千古不朽的爱情绝响。相传4000多年前,帝南巡仑梧而亡。其妃娥皇和女英寻遍湘江,悲痛万分,泪尽滴血,血尽而死,死后为神,其精灵与舜帝合二为一,这便是合欢树,昼开夜合,相信相爱,永永远远。由此,合欢树也被称为“爱情树”。历代文人无不以合欢树为载体,歌颂人间伟大的爱情。元稹《生春二十首》:何处生春早,春生绮户中。玉栊穿细日,罗幔张轻风。柳软腰支嫩,梅香密气融。独眠傍妒物,偷铲合欢丛。李商隐《相思》:相思树上合欢枝,紫凤青鸾共羽仪。肠断秦台吹管客,日西春尽到来迟。乔秀才《夜合花》:朝看无情暮有情,送行不合合留行。长亭诗句河桥酒,一树红绒落马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