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二次葬俗


 

 客家人二次葬俗

刘勇先 

    专家学者研究和考古发现,赣闽一带客家人一些古墓中出土有骨灰罐,或叫瓮,客家人叫金 。这种骨灰罐是客家人二次葬俗的器物,饱含着客家人的辛酸历史。
    古代每逢战乱或天灾来临,江淮地区的一些人民,为了生存远走他乡。据历史记载,有的到江西和福建交界的武夷山一带开荒种地;有的到陕南汉江沿岸开荒种地或经商。人们在携家带口、背井离乡的路途中,由于饥饿、病患和水土不服等,死在途中,亲人们将死者埋在路旁,作上标记,继续艰难地前行。等寻找到可以生存的地方,安定下来之后,再沿原路找到亲人的尸骨,烧成骨灰,装进陶瓷罐里,背回新的居住地,二次土葬,堆起坟垅,这就是客家人二次葬俗的由来。
    两汉魏晋以降,直至明清,不断有湖南、湖北、安徽、山西等地移民迁到安康境内,开荒种地。当地人称他们为移民,其实就是客家人。赣闽客家人二次葬俗出现,使我联想到陕南安康地区出土的一些特殊的褐釉红陶罐。我收藏了三件: 

    图一。宋代红陶褐绿釉罐,生坑器物。通高34厘米,口径11厘米,房沿径21厘米,鼓腹径20厘米,底径13.5厘米。肩到盖为圆攒尖顶亭式罐,肩、盖为筒板瓦堆贴纹,并由戗脊垂青四等分,盖和肩戗脊头上分别有戗兽头8只,盖顶尖为葫芦形钮。底为圆饼状平底,并大于胫外出成饼足,饼足径9厘米。纵肩鼓腹,急收至胫。里外均施薄褐绿釉,烧成温度较高,红陶几乎变成褐胎夹红瓷质,下部流釉泪痕多。内外都有拉坯波浪纹。此亭式盖罐十分华美,也很珍稀。
    图二。宋代红陶褐绿釉盖罐,生坑器。通高37厘米,口径9厘米,房沿径21厘米,鼓腹径20厘米,底径12.5厘米。肩到盖为圆攒尖顶式谷仓,肩、盖为筒板瓦堆贴纹,盖顶尖为葫芦钮。底为平底圆饼式,并大于胫,外出成饼足。鼓腹下渐收到胫连饼底。里外均施褐绿釉。高温烧成,红陶几乎变成褐胎瓷质,夹砂,但很坚致,下有流釉现象。内外都有拉坯波浪纹。
    图三。宋代红陶褐绿釉堆塑莲瓣纹盖罐,生坑器。通高31厘米,口径11.2厘米,鼓腹径23厘米,平底径12厘米,由盖经肩到下腹堆塑莲瓣三片,线条为筒瓦状,钮为莲心状。盖外沿和颈部饰荷叶状纹。莲花瓣尖至胫饰三个乳丁纹,又似扉棱。盖和罐表施薄褐绿釉,胫下部及底裸胎,里面不施釉。此罐十分端庄,造型优美。
这三件陶罐,当地人有的叫魂罐,有的叫谷仓罐。我认为此类陶罐就是客家人二次安葬的骨灰罐,不是谷仓罐,按赣闽客家人的说法叫金 。图一、二仿房亭建筑,让逝去的亲人有个安身之处;图三是莲瓣形装饰,有佛教色彩,希望逝去的亲人安宁、吉祥。小小的陶罐,深含着陕南地区族群的历史文化。
(作者地址:汉滨区张岭水电三局,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