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很多改革举措,也非常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这句话我有两个理解。
第一,到“深水区”“攻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什么是改革?改革就是要求我们党和政府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那些小部分人的利益。然而,“小部分人的利益”却成了我们发展的桎梏,也是我们改革的难点。
习总书记多次提出,“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要敢于啃硬骨头”,“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习总书记这些忧虑和决心的背后,是既得利益集团对利益的“坚定捍卫”。众所周知,改革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取得成功的。如果容易,当年又何须“杀出一条血路”呢?近年来又何须解放思想呢?正是由于改革面临着种种难关,才需要中国涌现改革家、改革者,需要地方能够勇于、善于担当改革重任,为中国改革之前途与命运鞠躬尽瘁。
为什么说是“攻坚”?就是要“攻”调整利益格局、遏制既得利益膨胀这个“坚”。所以说,调整权力和利益格局、触动既得利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尤其是来自体制内的阻力。
第二,新的问题总是在不断涌现
习近平指出: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
因此,习总书记多次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
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不要奢望一次会议、一个《决议》,就能解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以及改革开放之前遗留的所有问题。我非常认同吴敬琏先生所说,“三中全会振奋人心但任务严峻”。
客观来讲,我们能够科学地、理性地认识到改革不是一蹴而就,这不但有利于我们树立改革的信心,而且有利于我们能够坚定地走在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坚信,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会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冲破改革路上所有的障碍和阻力,改革必定会有光明的前景。
(龙吟山论道,颜伦琴,201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