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国有企业改革,首先要理解国家治理


部分国外媒体和专家指出市场对三中全会公报最大的失望,是“国企改革看上去并没有被三中全会视为一个首要任务。公报延续了过去10多年来的相同表述,重申坚持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这会令市场失望”。这些失望的媒体人士、企业家或者专家学者,不妨可以先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七条指出:“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我写过两篇随笔:《不要奢望改革会革国有企业的命》、《国有企业扭曲的利润源泉》。如果把这两篇随笔联想在一起,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使国有企业赚取的是扭曲的利润,国家依然不会革掉国有企业的命。
在这里,我从国家治理的视觉,和大家一起去理解为什么不能撼动国有企业的地位。
第一,治理的焦点问题
从中长期治理来看的话,取决于在经济上的三个问题,就是财政问题、货币问题和土地问题。历代王朝能不能在一个大一统的前提下维持,在经济上就看这三件事。这实际上是一个技术问题,和意识形态一点关系都没有,跟什么政府制度呀,什么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一点关系都没有。它只要能够维持财政的平衡、货币的控制和土地利益的分配,把这三个问题解决清楚,千秋万代都行。在解决前两个问题的时候,从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就不能理解国有企业是一个重要的工具。比如,这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国有企业的上缴利润综合比例将提高至30%,而2007年这个指标为7%、2011年至今最高为15%,这些数字的演变充分说明,国家在不断地加强国有企业调节财政的功能;又比如,和民营企业相比,国家通过对国有企业的调控,能够更加方便地为货币控制创造条件。
第二,治理的逻辑
从李鸿章搞洋务运动到康有为梁启超改良、孙中山闹革命,再到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这几代人,他们在国家治理上都遵循这三个逻辑。第一是国家统一,第二是国家强盛,第三个逻辑是国有企业优先。无论帝制也好,或者共和也好,还是共产主义和改良派,这三个逻辑是一样的。而这三个逻辑中,第三个就是“国有企业优先”,前两个又因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诠释或者证明了“国有企业优先”的意义。
(龙吟山论道,颜伦琴,201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