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和期待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落下帷幕,给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确立了根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制度保障。高扬改革的旗帜成为此次会议《决定》的鲜明印记,着眼于国家现代化全局,服务国家现代化战略。
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进程,已然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在其长期而复杂进程中,尽管给世界带来的创伤是深刻的,施加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诸多的怀疑指向现代化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但毋庸置疑,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进程不仅不可阻挡而且不可逆,顺应这种潮流是必要而明智的。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艰难开启现代化进程,但屡遭挫折。而实现现代化一直是我们不断探求并始终锚定的目标,尤其是“三步走”战略提出以来,中国的面貌迅速发生改变,不仅前两步目标提前实现,而且第三步目标料将会提前实现,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展现在面前。
这几步业已取得的成就和得以不断深入推进的法宝就是坚定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深刻分析世情国情在不断变化的现实,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得出的深刻认识和结论。正如习近平所说,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就成了本次全会的关键词。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颇具政治勇气的决定,这必将对中国未来五到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深刻影响。它与过去的改革既一脉相承,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改革。从35年前历史性决定开始,我们紧抓改革这一利器,打破一个又一个堡垒,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效率的大幅提升,把中国的经济推上一个又一个台阶,“三步走”的目标一个接一个地实现,这不仅让我们坚持前进方向不犹疑,而且坚持改革开放的路径不动摇,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准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我们认识到,现代化不仅仅是物质的现代化,还要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文明的现代化,更包含人的现代化。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英格尔斯甚至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这样的国家方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由此,可以说我们追求的现代化是一个内涵全面的现代化。而全面现代化的实现必须有赖于全面深化改革,其涉及的领域更广、阻力和难度更大,要求决心、勇气和能力也就更高。全会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清醒且深具智慧的关键提法,让人印象深刻、耳目一新,可谓本次全会《决定》的最大亮点。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实现的重要依托和根本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意味着我们将从过去单向的、强制的、刚性的政府管理、管控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交互协同共治转变,变人治为法治,并以法治的可预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济性等优势来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法治的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要求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准确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边界,并充分发挥各自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实现协同共治,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实现民生福祉,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此外,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的又一大亮点,更是重大的理论突破。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宣示,也是政府自我革命的具体行动和推进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和内容。同时,政府要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道重要考题。
(文/杨良敏 刊于《中国发展观察》2013年11期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