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是为医之大道


德是为医之大道
王永清
按:王永清、王永贤兄弟联手编撰的《王焕然医药世家文集》一书,于2005年底在安康出版。发行后受到社会诸多人士尤其是医学界同仁给予了很大关注和较高评价。该王氏世家从事医药,从太祖辈执药算起,现已是第五代。作者先父王焕然先生是原安康地区医院中医大夫,也是当时安康中医界在医术和医德方面赞誉较盛的名医;王永清、王永贤兄弟承继祖传,执着杏林,上医学院,从医生业,谈方论病,敬业至今。虽一为中医,先后在县、地中医院执医,后从事医政管理,现供职安康卫生局;一为西医,执医于西安交大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然二人皆有专业建树。现从该书中摘录出王焕然先生和王永清同志关于医德守持之心得载于本刊,期望读者在医患矛盾诸多的今天,能从中有所感悟。
医乃仁术:王焕然先生论医德修养
所谓医德,就是医生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和职业道德,它是有关每个医生从思想意识到态度作风行为等各方面的问题。作为一个负有医生职责的人来说,就是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维护病人健康。所以必须具有对病人的深切同情心,应该有很好的道德品质和医疗作风。
这里参考前人对医德的一些论述,结合自己学习的点滴体会,仅就临床医生的思想修养,工作作风,医疗技术,高尚道德四个方面谈谈医德问题。需要说明的一点,我是个做中医工作的,所谈的一些内容,绝大部分是我国历代医学家对医德的讨论,目前虽有中西医两种医学存在,而服务的对象都是人,治疗的最终目的都相同,所以,医德对医务工作者来说,是没有门户之别的。
一、医生的思想修养
医德是医生思想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人称“医乃仁术”,仁者人也,意思是说医学是一种活人救命的技术。作一个名副其实的医生,除应当具有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外,更要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应具备一切为病人的品质。医生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是来源于对人类生命价值的重视。唐代孙思邈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踰于此”。所以把他的著作称为《千金方》。又云:“若有疾危来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奸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既重视了人类的生命价值,又对病人产生了深切的同情心。他的这种高尚品德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治病不计报酬,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救人疾苦着想,这是历代医家一直提倡的美德。如汉代董奉,治病不取报酬,病人愈后,给他种杏树一株作为纪念,后来他的住宅附近,蔚然成林,直到现在“庐山杏林”,“杏林春暖”一语,仍广泛流传医界和民间美谈。《后汉书·方术传》载:“汉太医郭玉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其之,必尽其力。”庞安时在《医镜》中记载:“为人治病,十愈八九,轻财如粪土,而乐义耐事为慈母”。都足以说明古代医学家不计较得失,孜孜不倦地为劳苦大众服务的精神。后世医家从这些事例中吸取其有益的教训,以轻财助人为乐,以重利好财为耻。如《省心录》中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作矣,人命死生之系,庸人假医以自诬,其初则要厚利,虚实补泻未必适当”。《小儿卫生总微方论》中更直接倡导:“贫富用药皆一,贵贱用心无别”。现在有个别医生,不以救人疾苦为目的,到处奔驰,而专心经济财物,处以珍贵或希罕之药,甚至补剂,巧彰虚誉,损人利己,终成缺德少才之辈。
作为一个人民医生要有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应该不畏预期,不怕脏,不怕累,全心全意为病人解除痛苦。孙思邈说:“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金元时代影响较大的医家朱丹溪原本举子,而致力于医,诊务很忙,近候者无虚日,无不既往,虽雨雪载道,亦不为止。何以如此呢?他自己解释说:“疾者度刻如岁,而自逸也。”这与我们现在大力倡导这种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的高尚精神是一致的。
古代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在他誓言中说:“我一定尽我能力和思虑来医治和扶助病人,而决不损害他们,即使受人请求,我决不给毒药与任何人,也决不设计与人致其死亡。我一定保持我的人生和职业的神圣与纯洁———无论走进何人家庭,我专为医治病人,决不故犯错误,或作有害之事。”
白求恩同志也说过,“一个医生、一个护士、一个护理员的责任就是使我们的病人快乐,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恢复力量。你必须把每一个病人看作是你的兄弟,你的父亲。因为,实在说,他们比你父兄还亲……他是你们的同志。”
以上所举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也有近代医学家所提倡的医学道德,其中相隔几千年,相距几万里,竟如此相似,原因何在?这就是医学道德,有其不受阶级关系所制约,能超越时间、空间界限这一特点所决定的。今天我们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医生,应当继承中外历史上的医德精华,应当有很好的思想修养,树立高尚的医德,同情患者的疾苦,一视同仁,不计较个人得失,认真负责,察病入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组方精当,用药谨严,这样才能提高疗效,才能名符“仁术”之实,才能谈得上我们的医疗事业真正为人民服务。
一、    医生的工作作风
医生的工作关系生命,所以工作一定要严肃认真,尽量耐心细致,决不能粗枝大叶,草率从事。古人非常重视这一经验教训,在《内经》中提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汉代张仲景痛斥“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按手不及足”的简单了草作风。现在有个别医生,不够细心诊察病人,或三言两语,或只凭诊脉,就下诊断。这样的人只能是信口开河,杜撰病名,作欺人之谈。言感冒,不辨证,一律银翘;见中风,不审因,泛用活血化瘀。凡此种种,遗害无穷。常说作医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工作中稍一粗心大意,就有可能致人伤残,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医疗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和轻率。时刻要牢记“戒慎恐惧”四个字,认真对待每个病人。
作为一个人民医生,要提倡谦虚谨慎。谦虚是一种美德。古人说:“学无止境”。如果满足于现状,就必须要落后于形势。医学是关系人类生命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丝毫苟且,要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清代叶天士,三世业医,二十余岁时,即以医名乡里,但她始终虚怀若谷,闻医术有专长者,即趋往求教,十年中从师十七人,集诸家之所长,终成名医。朱丹溪为了求得一点知识,他往返十余次,历时三个月,才达到目的。现在我们应当大力提供这种寻师访友,吸取别人的优点,补充自己的不足,凡是久治无效的病例,应建立健全会诊制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为病人的早日康复而努力。
有一部分人视同行如冤家,不仅不谦虚谨慎,反而毁谤同道,轻视别人,抬高自己,这种恶劣作风,一直为古代医家所深恶痛绝。孙思邈说:“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意即做医生的标准,应该是慎于言语,不要当病人高声谈笑、妄说他人长短,不要议论别人事情,炫耀自己声名,不要诽谤其他医生,借以夸耀自己的品德,偶然治愈一病,就昂头仰面,表现出自我赞许的样子,自诩为天下无双,这些都是医生 最为恶劣的作风!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说:“吾道中有等无行之徒,专一夸己之长,形人之短,每到病家,不问疾疴,唯毁前医之过,以骇患者,设使前医用药尽是,何复他求……。”这种不道德的恶劣作风,是不符合起码的道德规范的。更有骄傲自大,自以为是,目空一切,不学无术,夸夸其谈者,往往贻误病机,害人非浅。这方面,古人亦有深刻体会。《回春录》中说:“故为医无才,无学,无识不可也;为医而恃才、恃学、恃时亦不可也。”清代医家程钟龄,更有切身体会,他在《医学心悟》中说:“医家误,强识病,病不识时没强识,谦恭退位让贤能,务俾他人性命。医家误,不克己,见人开口便不喜,岂知刍尧有一能,何况同人说道理。”言简意赅地说出了深刻的道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医生对患者的言行也很重要。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人们的思想、精神、心理、意识……等,诸如良好的愿望,美好的心灵,热忱的服务,诚挚的关心,都是要在行为中得以体现,在语言中得以表达的。语言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形象地说明了语言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它既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正常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也可能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伤及感情。要做到言行优美,使之谈吐得当,需要作出一定努力,要讲求表达方式,要分别谈话对象,既不用言过其实的大话对病人许愿,又不可用冷言重语刺伤病人,尤其对一些慢性病及精神情志病患者,更当注意语言的表述。讲究谈话的艺术,做到言行优美一致,这一点历来为群众所赞赏,也为医生所称道。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说,医生有两件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底把医生语言修养的重要作用,提到了医德的重要地位。
二、    医生的良好学风
医学是一门广博高深的科学,只有通过刻苦钻研,才能精通和掌握它。一个医生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的工作效果。大家知道,我们的治疗对象是病人,而世间最宝贵的就是人的生命。如果在治疗中发生了差错,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作为一个医生 ,首先要熟悉精通本门业务。另外,医学又与其它各门学科有着密切地联系,因此,除掌握本门业务外,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这样也就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高超的技术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虚心好学的精神,刻苦钻研的学风才能获得。古人说:“医本活人,学而不精,反为夭折”,明确指出学习与医疗技术和医疗效果是密切相关的。古今中外,凡是作医生的,无不认为医学是一门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学无止境,医生必须学而不倦,只有认真刻苦、坚持不懈,虚心好学,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人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最好的铭言。如果满足于自己目前的水平,自以为医道已深,那就会停滞不前,无所创新。古书《回春录》中说:“医者人生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明代李时珍历三十多年的努力,阅八百多种古籍,访名医宿儒,集民间验方,远涉深山旷野,观察采集药物标本,终于写成影响中外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真可谓医药之圣!
从以上几位医药学家的事例,可以看出他们在技术上都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只有技术精湛,才能有能力为广大人民解除痛苦。因此,虚心学习,刻苦钻研,也是医德修养的一个内容。我们要学习他们这种业精于勤的精神,反对那些“孜孜汲汲、唯利是图,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夸夸其谈的坏作风。
三、    医生的高尚道德
病者对于医生是很尊敬与信任的,为了求得疾病的痊愈,常将不愿告人之秘密告诉医生。因此,医生不论从道义上或责任上来说,都应该为病人保守秘密。尤其对妇女诊察疾病,更要避免嫌疑。例如明·陈切实在他《外科正宗》中说:“凡视妇女及孀妇尼僧人等,必候侍者在傍,然后入房诊视,倘傍无伴,不可自看。假有不便之患,更宜真诚窥靓,虽对内人不可谈,因闺阃故也。”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虽然语句有些陈旧,但却言真意切,也颇符合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建设内容,更是一个医务工作者所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对于极少数医务人员借职业之便而干的极不道德的事情,则实为舆论与法制所不容。
总之,我们既要借鉴和继承中外历史上医德的精华,又要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医德和科学发展水平。那种对古代和外国的医德全盘抄袭或绝对排斥的态度都是不对的。

 
品行之道:王永清同志谈医德教育
医德,是一个比较古老的话题,大凡从人类有了医事活动始,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为医者的道德行为规范。
讨论医德,必然要涉及道德问题。德者,品行之谓也。品行即人的思想意识和由此所产生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和观念,进而支配人的行为所表现出的综合印象。简言之即人们常说的“人品”。首先属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管子说“德者道之舍”,“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说的就是意识和行为反映了道德。道德是以人们公认的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概念来评价人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它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之服务。不同的社会、民族有不同的道德标准。永恒不变的,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阶段的道德是没有的。任何道德都具有其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同时也是封建礼教束缚人们思想最长的民族之一,有昌明,也有落后;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中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流着人类社会人际关系的许多普遍准则。如仁爱、孝慈、忠恕、诚信、礼让、谦逊、道义等道德规范,贵德、重教、尊师、贵民、尚贤、律已、修身、自强、爱家、爱国、成仁、取义,天下为公等主张,在历史上对铸造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曾起到过积极作用,在今天和将来也是不可或缺的民族精神财富。至于“女子无才便是德”、“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等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则早已被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医德,较之道德,范围要小。它是专指从事医疗职业的人们应该具有的品质和道德,一般来说,它不具有明显的阶级属性,而更体现人道和人性。关于医德,我国历代医界贤哲及当今医学大师们多有论述,其中代表作当数唐代孙思邈之名著《大医精诚》,尊父已在《谈谈医德》一文中作了较多引述。医德涵盖着从医者的思想品质,工作作风,医疗技术,道德修养,敬业精神,语言行为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这里不再赘述。“医乃仁术”,“仁”就成为医德的集中体现和核心。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同情、友爱的情感。而为医者,面对的是患有病痛、身心甚至生命受到危害的特殊人群,则更要有发自内心的“凄怜忧恤”之情,这就是为医者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素养。有了这样的思想和情怀,自当会“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自当会“视病人如亲人”,也就会自觉的重义忘利,少去杂念。
高尚医德的养成,一是要靠教育。首先要从医学院校的学生开始,在进行从业前医学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进行医学道德,执业道德规范的教育,使他(她)们熟悉医德的内容、标准和如何去实行。其次是加强从业后医德再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如正反两方面的典范或教训进行引导,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约束和规范。二是靠修身。一个高明的医生和优秀的护士,除业务技术上精益求精外,还要在修身养德上严于律己,孔子提出“德润身”,“润身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至今对我们仍有教意。从事高尚职业的人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两者应该是统一的。正如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说:“天下万事,无不成于才,无不统于德。无才固不足以成德,无德以统才,则为跋邑之才,定足以败,断无可成。”医学虽不是政治,但从事医学的人所具有的才和德也应该是统一的,即所谓“德医双罄”。纵览医史,大凡医术精湛的医圣先贤,都同是医德高尚的人,他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颂的芳名。设若一个医德很差的医生,既使医术再好,也很难得到人们的信赖和认同。三是靠社会的支持和包容。从事医疗活动的人群,从自然个体人的角度上讲也有思想、行为上的差异,良莠上的不齐。但从整体上讲,社会应该理解、尊重医护人员的劳动,支持他们探索、发展医学科学的精神,包容一些目前医学上尚不可避免的意外。只有如此,才能营造宽松的医疗环境,融恰和谐的医患关系,共创高质量的生活情趣。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尽管社会的物质文明已经提高到了相当的水平,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道德问题却仍然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永恒主题。包括医德在内的各种职业道德只能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愈来愈进步,越来越紧密地融入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之中。
有道是:同在蓝天下,共处清气中;自当倡仁爱,常存善良心;讲信又和睦,修德即养身;但愿人长久,悠悠度人生。
注:
医乃仁术:王焕然先生论医德修养一文为该1982年在安康地区医院医德座谈会上的发言。(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