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四季度A股运行的几点看法


 
1、       今年以来,市场两次反弹都伴随着经济短周期的企稳回升;进入11月份,经济反弹的验证期又将来临,请问您怎么看待四季度经济运行的情况,短期内有无系统性的风险?经济基本面对股债的影响又如何?
 
     综合目前各方面信息来看,四季度经济增速环比可能下滑,从而对沪深股市表现形成制约性影响。主要窗口数据观察:三季度官方PMI指标逐月好转,但只是在50荣枯分界线上线2个点的区间内窄幅波动,11月1日公布的官方(51.4%)及汇丰PMI虽然连续四个月回升并连续创出月度新高,但汇丰终值较初期继续降低且差距较大,无法明显远离50分界线,这说明经济一直保持弱苏复的特征。目前国内经济处在“调结构,促转型”的大的政策背景之下,经济增长的首要贡献力量主动投资、尤其是政府主导的主动投资比较平淡,政策着力点仅集中在鼓励性行业,而消费增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国外市场,各发达经济体短期内出现超预期苏复的可能性极小。因此从投资、国内消费以及境外市场各方面情况综合判断,四季度经济虽仍将保持平稳,但超越性增长较难,加之去年对比基数等方面的原因,经济增长短期同比指标可能在三季度已见到了峰值,市场对四季度经济实际增长的预期不强,这将可能成为市场系统性表现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来看,四季度系统性行情缺乏经济基本面的支持。
 
2、       站在当前这一时点,改革预期正从朦胧期走向明朗期,请问您如何看待所谓的改革红利?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是仅仅局限于相关概念的炒作,还是意味着一轮转型慢牛的即将开启?
 
      今年以来A股二级市场主要的促动因素是政策因素,改革红利释放,成为市场与个股局部性热点创造的主要依托点。在宏观经济复苏预期没有太多想象空间的背景之下,预计四季场内资金仍可能继续围绕政策因素展开对板块热点的创造与追逐,但情况可能会有明显的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前三个季度热点一直违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政策预期展开,随着全会在11月上旬召开,真实的政策布局将趋向明朗,一些仅只是“朦胧传闻”其后并没有兑现的热点将会归于沉寂,炒高的个股面临回归;即便政策传闻最终成为现实,但如果此前股价被过度追逐,消息兑现的时候可能也是股价步入调整的时候。同时,四季度步入后期的年末阶段,年报业绩表现将成为题材股股价能否稳定的试金石,尤其是创业板,因年度涨幅巨大,业绩成长性更将是那些过度炒作个股稳定的决定因素。目前展望而言,四季度热点可能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此前没有预期但政策最终出台、或有预期但股价被被充分挖掘促动的机会;二是政策扶持力度较大的朝阳产业,此类股票有未来成长的想象空间,将会成为长期反复表现的热点;三是各类因素促动的业绩真实成长的个股,朝阳行产、重组推动等都有机会被挖掘。但总体而言,四季度依然会是“结构性”行情,系统性机会依旧不多。而市场预期之中的“慢牛行情”的出现,还需要外部激励性因素催升,主要观察点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经济改革真实布局。
 
3、       就四季度这一时间窗口来看,A股市场的风险点在于哪些方面?近来央行政策的趋紧,是否具备持续性,这又会给市场带来多大的影响?
 
四季度展望,如上所讨论,市场风险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增长数据低于预期,目前来看,由于市场对经济表现一直没有过高期待,如真实的经济数据不那么差,这一因素冲击也可能不会太大,但其影响肯定是系统性的;二是炒高个股的“题材”支撑因素消失或者弱化,年报业绩不达预期,成长性受阻带来的个股风险,尤其是创业板中的相关板块与个股可能是风险集中地;三是政策“预期的结构性调整”,这种预期此消彼涨,“消”下去的题材将对此前获得炒作的板块与个股形成冲击。
 
货币政策因素方面,因为经济增长与物价表现处在可控范围之内,四季度预计仍将延袭“稳中偏紧”基调。有六月份“钱荒”之鉴在前,四季度预计不会再出现流动性全面严重紧张的局面,因此预期会保持基本稳定。所以总体来看,货币政策对行情的影响逐渐趋于“中性”。
 
4、       从市场结构来看,尽管以创业板为主的成长潮,近来遭遇了获利了结的集中打击,但市场似乎并未就此完全摒弃这一群体,请问中期创业板还有无翻盘的机会?转型期的成长股牛市还有无继续演绎的基础?
 
创业板2013年以来最高涨幅接近翻番,与沪深300的下跌走势形成鲜明对比,正是创业板的火爆表现带动的二级市场的活跃,才成就了整个证券行业好于去年的整体表现。四季度展望,我们预计创业板系统性行情已不可持续,将步入估值回归之途,但成长性个股行情仍将有机会被挖掘,那些或由市场需求推升、或由公司创新促动、或由政策强力扶持所带来的成长机会,其股价长期仍会有巨大空间。从行业角度看,象大气污染治理、金融IT、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消费服务等细分行业中的成长股,仍有望得到资金追逐而走出独立行情而续写神话。但相对而言,由于股价的结构比较方面的变化,对比于创业板,中小板与主板中类似的个股机会可能更值多一些。
 

    (本观点应《中国证券报》“圆桌访谈”所撰写,主要内容已发表于该报11月2日该栏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