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与重建森林“三字诀”


  记不得是那位哲学家留下了千古名言:人类文明从砍倒第一棵树开始,在砍倒最后一棵树时结束。自从人类文明发端以来,人类举起斧头,砍倒树木,燃起大火,毁林种植,已经毁掉的树木和森林不能再多了。森林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但如果豪无节制,继续大举砍伐树木,毁林种植,必然遭到报复和惩罚。如此,人类文明走向毁灭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然而,人类毕竟是智慧动物,集体冲动与集体昏聩是变态,集体冷静与集体理性则是常态。每一个个体能够权衡个人利益,人类集体也能够权衡集体利益。人类可以砍树毁林,也可以植树造林。究竟是砍树毁林还是植树造林,取决于人们的权衡、盘算。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气候问题,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集体理性终于战胜集体昏聩,人类选择了恢复与重建森林的科学发展之路。

人们常说,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但是,具备完善生态功能的森林,必须一定林木面积。能够发挥陆地生态系统主体功能的森林,也需要一定森林面积。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森林面积不足、森林质量不优。恢复与重建森林,就是要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森林面积表现在森林覆盖率的升降上,森林质量表现在森林蓄积量的增减上。也就是说,提升森林覆盖率和增加森林蓄积量是恢复与重建森林的两大核心指标。

21世纪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世纪。中国梦是富裕中国之梦,和谐中国之梦,法治中国之梦,幸福中国之梦,美丽中国之梦。恢复与重建森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工程,也是构筑美丽中国之梦的主体工程。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覆盖率,以及科学经营森林,增加森林蓄积量是恢复与重建森林的“双重任务”,也是实施美丽中国之梦主体工程的两大关键任务。

恢复与重建森林是重大国土整治工程。一国境内的地球表面,也就是国土面积是一个固定数值。恢复与重建森林,就是要在这个固定数值范围内做文章。双木为林、三木为森。树木是森林的微观载体,提升森林覆盖率就是增加树木数量、扩展树木地盘;增加森林蓄积量,就是让树木生长更健旺、更具生命力。树木生长需要光热水气土,一个树木就需要一份光热水气土。恢复与重建森林,就要为树木让出生长的光热水气土,腾出生长的地理空间。我们的每一寸国土,虽然其所有权归集体或国家,但其使用权无不归存一定的个人、家庭,市场组织,公营机构,政府机关。恢复与重建森林是重大国土整治工程,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也没有人可以袖手旁观。森林所提供的生态产品“人人需要”,建设森林“人人有责”。

恢复与重建森林是跨代社会工程。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棵树,从种子播种开始,经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长为成熟的树、功能健全的树,一般需要15-20年时间。树木扎推构成森林,而形成森林所具有的生态功能,则需要更长时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千百年来,人们砍树毁林也植树造林,但因森林可毁于一旦而形成缓慢,造林始终赶不上毁林。值得庆幸的是,在最近30多年来,中国造林速度超越毁林速度,由森林赤字向森林盈余迈进。恢复与重建森林需要2-3代人,甚至更长时间跨度,需要“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干到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凝聚13亿人的“中国力量”,中国进入经济腾飞的时代,也进入恢复与重建森林的时代。在这30年,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也创造了世界“森林奇迹”。勾勒这一奇迹的基本数据是:森林面积由1992年的1.34亿公顷扩大到2010年的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3.92%提升到20.36%。森林蓄积量由101亿立方米增加到137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之首,达到6168万公顷。森林总碳储量78.11亿吨,年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创造的“森林奇迹”是中国30年艰辛探索恢复与重建森林路径结出的丰硕果实。中国探索出的基本经验,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字”,或者叫中国恢复与重建森林“三字诀”,即保字诀、还字诀和防字诀。

恢复与重建森林——保字诀。

天然林是极为优质的森林资源,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起着核心作用。如果说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那么天然林就是这个主体的主体。保住了天然林就保住了陆地生态的核心,保住了“主体的主体”。恢复与重建森林“保字诀”,说到底就是保护天然林资源,恢复天然林资源,提升天然林资源,切实强化“主体的主体”功能。1998年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爆发特大洪灾,在经济上雄心勃勃的中国人尝到了失去森林生态支撑的苦果。洪水退去,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停止长江、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天然林采伐。根据全面停止长江、黄河流域上中游天然林采伐,森工企业转向营林管护的精神,国家林业局编制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经过两年试点,2000年10月“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上马,简称“天保工程”。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有两大关键举措,即果断停止采伐和妥善分流安置职工。过去,之所以大量采伐森林,主要是向市场供应木材。一般认为,钢材、水泥、木材和塑料是当今世界应用最为广泛的“四大材料”。30多年来,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钢材、水泥、塑料生产能力迅猛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木材的作用,抑制了木材市场需求。同时,工业化、城市化也积累了雄厚的财力,能够支持森工企业转产转业转移。这是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成功实施的经济基础。

工程实施以来,全面停止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3038万公顷天然林的商业采伐,并对该地区天然林和3080万公顷人工林、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采取封山堵卡、专业管护和个体承包等形式进行全面有效管护。由此,采伐林场转变为生态林场,采伐区转变为管护站,伐木工转变为护林员;由此,中国森林资源面貌为之一新,中国国土资源面貌为之一新。2000-2010年,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工程区天然林进入恢复发展阶段,2011-2020年是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工程规划到2050年,天然林资源得到根本恢复,基本实现木材生产以利用人工林为主,林区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合理的林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其实,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植物等也可以归结为“保字诀”。

恢复与重建森林——还字诀。

人们砍树毁林由来已久。现在的良田沃野、村庄城镇大多是毁林开荒的成果。一开始,平整地方的森林被开垦为耕地;随后,人口一再膨胀,食物需求增加,平整的良田沃野已不能满足需要;随后,平整土地附近的缓坡地上的森林被开垦为耕地了;再随后,缓坡地附近的陡坡地上的森林也被开垦为耕地了。至此,在平整土地旁边是新开垦的缓坡地,在缓坡地旁边是新开垦的陡坡地,在陡坡地的旁边一部分是森林一部分是荒芜的山坡。地球上的森林减少了,耕地增加了,荒芜的山坡也增加了。缺少森林植被保护的地球,就像是缺少肌肤保护人体,血肉暴露在外,这便是传统农业过度扩张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其实,增加耕地面积是传统农业条件下增加食物生产的一个基本途径。但是,随着现代农业崛起,增加食物生产的路径趋向多元化,其中最为关键的,已经不再是增加耕地,而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从理论上讲,当农业单产增加的速度赶不上食物需求增加的速度,还会动员更多耕地加入生产。反之,当农业单产增加的速度超过食物需求增加的速度,将会有部分不易耕种的劣质耕地被排挤出生产,也就是劣质退出耕种。最近30多年来,在中国所发生的情况正是劣质耕地退出耕种的情形。边远乡村的农业人口被中心城镇的工业所吸收,劣质的陡坡地、坡地逐步退出了耕种。这些退出耕种的耕地大都是与森林比邻的陡坡地。

退耕是一回事,还林又是一回事。退耕有可能是耕地暂时退出耕种,而还林则是耕地永久退出耕种。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3省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由此揭开了中国退耕还林的序幕。2000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2002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全国退耕还林工程正是上马。随后,国务院出台《退耕还林条例》,国家有关部委出台《退耕还林工程规划》。退耕还林工程在全国25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实施。截至目前,中央已投资4300多亿元,累积还林造林3.64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39亿亩,配套实施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2.25亿亩。现在,全国尚有8000多万亩25度以上陡坡耕地需要退耕还林。在近期,拟将25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

在完成25度以上陡坡地退耕还林任务之后,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在15-25度之间不适宜耕作的坡地也将退耕还林。再过10年,在中国人口峰值过后,粮食需求压力减轻,再加上技术进步,退耕地还林将有更大回旋空间。由退耕地造林,退耕地相邻荒山荒坡造林,必将成为中国增加森林面积的最主要路径。

恢复与重建森林——防字诀。

今天的农田、工矿、道路、村庄、城镇,无论过去是不是森林,现在都已经无法恢复为森林。从生态理论上讲,森林越多越好。但真实情况是,现代社会的人们不仅需要森林提供的生态产品,而且也需要农田所提供的食物、工矿所提供的资源、道路所提供的交通,以及村庄和城镇物质与精神生活。人们需要生态安全,但当人均资源紧张时,生态安全度就会下降。人们需要一个最基础、最起码的生态安全保障底线。为人们提供这个生态安全保障底线的,就是防护林。

恢复与重建森林“防字诀”,其“防”字专指防护林。在中国,根据防护目的和防护效能,将防护林分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路林、护岸林、海防林、环境保护林等。所谓防护林,就是运用森林对环境的有利影响,通过配置和经营森林,以充分发挥其防护作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如果说天然林大多是“深山老林”,那么防护林则更多在人们身边,处在生产生活的前沿地带,处在生产生活“第一线”。有些防护林,不仅具有生态保障功能,也是城乡居民身边靓丽的风景线。

早在20世纪,中国就先后启动了十大防护林工程:(1)1978年起开始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主要是改善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已经上马的十大防护林过程中,以三北防护林工程时间最早,也以三北防护林工程规模最大,被称为中国的“绿色长城”。预计于2050年完成。(2)1989年启动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以扭转长江中上游生态恶化趋势。(3)1988年实施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跨越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4)1988年起实施的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以改善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5)1991年起实施的全国防沙治沙工程,采用治沙种草、治沙造田等措施,建立绿色生态体系。(6)太行山绿化工程,主要涉及华北地区110个县。(7)1996年启动的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建设范围包括黄河中游6个省(自治区),建设期15年。(8)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涉及珠江流域4省。(9)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涉及淮河太湖流域7个省(市),改善流域生产、生活环境,增加抗灾能力,减少水土流失。(10)1996年实施的辽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

21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华北地区连续发生多次沙尘暴或浮尘天气,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十分罕见。鉴于此,2000年4月27日、5月26日、6月5日国务院三次召开会议研究应对之策,紧急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希望通过植被保护,植树种草、退耕还林、小流域及草地治理、生态移民等措施,建设一个高质量、高稳定性的生态防护体系。2000年启动试点,2001年全面铺开,2002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工程建设规划。一期工程范围西起内蒙古的达茂旗,东至河北的平泉县,南起山西的代县,北至内蒙古的东乌珠穆沁旗,东西横跨近700公里,南北纵跨近600公里。2012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年)》,工程区范围由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5个省(区、市)的75个县(旗、市、区)扩大至包括陕西在内6个省(区、市)的138个县(旗、市、区)。

在国家实施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开展了形式各样的防护林建设。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之后,各地注重改善居住环境,纷纷开展“身边增绿”工程,无形中加快了防护林建设步伐。在道路两旁、河流两岸建设绿色走廊,在城乡居民点建设绿色村庄、园林城镇、森林城市,无疑都为恢复与重建森林增添了新力量。

恢复与重建森林是人类最伟大的生态工程。实施好这个伟大的生态工程,需要动员全国全民全社会的力量,也需要巨额投资,私人投资、民间投资和政府投资。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森林过度开发利用之国。中国恢复与重建森林的任务异常艰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们为此也迈出了坚实步伐,做出了巨大努力。中国创造的世界“森林奇迹”,就是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们努力的最高奖赏。

保字诀、还字诀、防字诀,由此“三字诀”构成一幅幅宏大的恢复与重建森林的壮丽工程和绚丽画卷。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政府的大气魄,中国林业人的大谋略,以及13亿中国人的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