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六大任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最令我激动的是“提高城镇建设水平”的这方面内容,感觉其伟大近乎到了平凡的境地: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我们都知道,新加坡整个国家就是公园;欧洲的城市在土地间生长,林木繁茂,德国对水泥地面按照建筑物来征税,鼓励沙土地和草地停车场;北美有的原始森林成为城市的有机部分。国内杭州破掉城市的水泥大块,恢复西溪湿地,值得称道。我们湖北的鄂西生态旅游圈正在建设的30个“绿色幸福村”、“产业文明镇”示范工程,按照“风貌自然,功能现代,产业绿色,文明质朴”的内涵打造,已经初见成效。
这次中央城镇化提出具体细致的要求,可谓破天荒,强调的是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确,见土见树,见山见水,见雾霾“城愁”释放于生态“乡愁”。这土树山水,对于我这个进城的泥巴腿子来说,就是日夜挥之不去的乡愁和温柔。
就拿土来说吧。金木水火土,古之五行,相生相克,其中土就是克水的。土地是一个巨大的海绵,之所以长期以来暴雨难以在人居之地频繁成灾,就因为她敞开胸襟,以那博大的胸怀,拯救人类与水深火热之中。可见我们的祖先多么伟大。而且这“克”,不在堵,重在疏,当然也在导。可如今,我们筑堤拦坝还嫌堵得不够,恨不得再用水泥把几百上千平方公里的大城市全都糊满,哪管还有个“疏”字。面对找不着地气的暴雨积水怒不可遏,人们就只有最后一招:扩管导流了。
再看看五行生克关系中的“水生木”。把城市的自然之水统统导走,反过来用自来水浇灌行道树,实属无奈之举,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土之不存水将何储?土可吸水,根可固水,水土相符,符合的是一个自然规律。土地也要呼吸啊!这都是看得见的道理。那看不见的战线,就更麻烦了。一位专业人士告诉我,微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改变显生态环境的平衡,从而对生态链条上游的人类带来灾难。我以为什么地方把水泥一糊,这世界就六根清净了。其实大谬不然,肺硬化与肝硬化一样麻烦。蚂蚁蚯蚓屎壳郎还算不上微生态,那看不见的细菌病毒,随着地球亿万年来的渐变而和谐,当然是生命战胜反生命。正因为如此,人类才得以健康地发展。突然有一天,大兴土木,大铺水泥,将微生态的世界打入死牢。反正土地不会说话,土地是最低层次的,人类可以践踏,把他彻底踩在脚下。大城市如此,中小城市如此。城里如此,乡下也开始这样。大广场不说,就连那么多池塘渠系的岸坎居然也糊上了水泥,全然与城市防洪、地方血吸虫沉螺无关,你叫我土地怎么说得出口?
老子的《道德经》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首先要对土地敬畏。先人管土地叫爷,顶礼膜拜,后辈反认土地为孙,乱了伦理。但大爷毕竟是大爷,随着时光的流逝,土地香消玉损,这珍贵的大爷只会更大。土地他真的无言无语?萨斯和HN家族,早已帮土地爷代言!还是用行动记住一位诗人的话语吧:“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