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管管看”系列:按单制造特色的“物料暂估入库”具体如何处理?


开篇语:国家鼓励企业调结构、转型发展,中国制造的未来是先进制造。先进制造,单是机器设备等硬件先进是不行的,更需要企业打造软实力,向管理要效益。一个业务,如果“我来管管看”,那会怎样? 说说业务中的怪现象,谈谈业务中难问题,看看哪些因素受到人的影响? 延展整理在先进制造研究中的点点滴滴,从一线出发,一线视角,由点及面,通过谈具体现象,分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言行,探讨改善建议方案,分享企业运营、业务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形成一个“我来管管看”系列文章以馈读者。 本文为“我来管管看”--先进制造研究系列专题文章之一,文中提到的类似问题,您在企业是否也遇到?您的解决方案又是什么样的呢?

博主推荐延展咨询资深顾问 何宇卓文章

对于装备制造型企业而言,特别是按单制造(MTO II)型企业来说,采购物料的周期会比较长,经常发生“多次采购,一次结账”的情况,这样就容易出现物料已实际入库并已经被领用,但该物料所对应的发票还未到厂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财务上一般作“暂估入库”处理,即将这类物料的成本作为计划成本,并暂估入账。
 

财务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进行物料暂估:(一)暂估物料作为暂估池中的一部分,当收到相应发票的时候,把需要报账的物料从暂估池中红冲掉,正常进行物料成本的结算;(二)在月末,对实物已经入库但未收到对应发票的物料进行暂估,下月初全部红冲,如果在下月的会计期间中收到发票则正常报账,如果没有收到发票则在该月月末与新增物料一同再次暂估,下个月初再全部红冲,不断循环。
 

第一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对于财务统计反而不利,时间长了容易造成一笔糊涂账,因为只有暂估的总数,无法分辨到底是供应商的哪几笔业务的发票没有收到。第二种方法看似麻烦,却是财务上处理暂估入库的标准方法,缺点是如果发票一直未到导致红冲次数过多,有做假账嫌疑,容易被税务找麻烦。
 

暂估入库虽然科学,但在实际操作中也会面临不少麻烦和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超过暂估期限。一般原材料暂估入库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对于可能超过期限的暂估物料,应先行缴纳相应税额,等正式发票到厂之后再抵扣对应税额。
 

(二)发票过期。多次采购就会有多张发票,不同发票的开票日期很可能不同,而供应商往往习惯把发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一次性交给采购部门。发票的有效日期为自开票之日起的六个月内,一旦出现因没有及时报账造成了发票过期的情况,就会给财务带来相当大的麻烦。因为供应商已经按照发票进行了相应的财务与税务处理,一旦发票作废,不仅企业自己的财务处理麻烦,还会牵连供应商,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三)海外采购的情况,可能会遭遇关税及汇率变更,导致采购暂估入库金额与实际发票金额有时成倍数级差异。差距过大会有偷税嫌疑,这时就需要把原入库单红冲处理,制作一张合适的新入库单。虽然这样避免了税务上的纰漏,但却在账面造成了出库比入库早的现象。
 

另外,在核算生产成本方面,财务也需把暂估物料核算在内。当生产领用了暂估入库的原材料,财务通常会将原材料的暂估入库金额与历史库存结存进行加权平均,用加权平均之后得到的单价作为出库单价,再算出出库成本,记入产品生产成本。之后,当实际发票到达时,需要把实际与暂估的差额调整到相应的产品生产成本中,以保证产品生产成本的准确性、可靠性。
 

对于制造型企业,物料暂估入库是经常碰到的问题。一些比较极端的情形,可能会发生企业单月暂估入库金额远大于实际报账金额的情况,这就增加了大量的计划成本。这种情况在集中采购的企业中也时有发生。
 

 

对物料暂估入库的管理是一件非常考验企业管理细度、管理水平的日常事项。除了加强采购部与供应商以及采购部、物管部、财务部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应答响应机制以外,制造型企业如果能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处理暂估物料,可以明显提升暂估的准确性与及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