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我在参加学生的微积分兴趣小组时,问了些关于他们课外阅读的情况。感觉除少部分同学外,其余多数同学在课外阅读这一块还很匮乏。例如,在问到他们关于加西亚·马尔克斯和莫言的时候,有很多同学表示不太了解或没听过。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因为高中升学压力较大,很多人都没有时间阅读,或者说阅读的“机会成本”太高吧。但现在进入了大学,就不能将高中那种惯性思维延续下去,因为大学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必课程学习弱,甚至可以说更为重要!
为什么?阅读的目的有很多,例如: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学习新的技能;拓展自己的知识,为将来找到好的工作增加筹码;在聊天的时候好显摆;沉迷于某类小说;打发时间;等等。无论是什么目的,其实都是不对的。我认为,阅读不应该带有功利性,如果说非要有目的,那就是在阅读中寻找快乐,从获取知识的满足感中提高生活品质。
例如,我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我就知道人为什么会有口误,为什么会做梦;读勒庞的《乌合之众》,我就知道群体行为为什么会如此疯狂;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我就知道世界过去几千年发展的脉络。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儿》,我就知道原来历史也可以写得这么意趣盎然;读《易经》,我就知道中华文化的起源;读高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第一次了解精神病人的世界,并为之震惊;读陈明远的《鲁迅时代何以为生》,我就知道鲁迅也是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普通人⋯⋯
再比如,我最近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有同学说这是儿童读物,我们读会不会很幼稚?其实不然。人类只是宇宙万千生物之一而已,在我们的身边还存在着很多其他的生命和它们的逻辑,存在着无数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掘和学习。而《昆虫记》就是一部带我们走进昆虫世界的不可多得的好著作,怎么能说儿童读物呢?即便是儿童读物,不同年龄的人读也会有不同的收获。
例如,《昆虫记》中记载有一种动物叫松毛虫,以食松叶为生,全身长满刚毛,因而得名。但与蜜蜂等其他昆虫不同,松毛虫并没有“老马识途”的本领。它们出行必须边走边吐丝,以便于返巢时可以顺着自己编得丝回来,不致于迷路。与人类一样,松毛虫也是群居动物,由于不同的松毛虫出行时吐得丝路经常交错在一起,因而松毛虫“回错家”也是经常的事。但与人类不一样,松毛虫进入到陌生人家并不会被驱赶,而是像回到自己家一样起居,并帮助“主人”修建“房子”。它们完全没有私有产权的观念,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更为有趣的是,和羊群一样,松毛虫每次出行也都必须有一只“领头虫”,然后呈“一”字展开,后一只的须触到前一只的尾。但与羊群和人类不一样,松毛虫的“领袖”既不是选举推出来的,也不是由能力高的“精英”来担任的,而是随机产生的!这与古希腊雅典民主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雅典民主已经消退两千多年,一去不复返了。而松毛虫的“民主”制度,却使得它们的种群能够一直繁衍,生生不息,是真正的民主。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吗?
寒假在即,我看同学们都整装待发,迫不及待地想要回老家,痛痛快快地玩个尽兴。这是很好的想法,但你们不觉得一个寒假这么长时间就这么耍过去了不遗憾吗?其实利用睡觉前或者非聚会的时间,适当地读些课外读物,不仅不会扫兴,反而会让你们的假日过得更加开心和充实。更为重要的是,大一是养成你们新的习惯和思维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在这个时候收一收心,你们未来的路一定会更宽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