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儒、释、道”三家 基本思想的异同
(左河水)
一、儒家思想
儒家的宗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修身过程包括两个基本环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就是正确地认识事物,可以通过读书、论学、应接事物、反省内心等活动而达到;致知是格物的继续,通过对格物之所得进行综合思考、整理加工而达到体会天道和人伦;诚意就是锻炼慎独,做到既不欺人也不自欺,独处时也象被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仍然克诚克谨;正心就是排除情欲的干扰,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虚壹而静”。
修身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儒家的人格范畴非常丰富,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节悌、中庸忠恕、平和慎独等,其中最基本的是仁义礼智和中庸。“仁”相当于现代心理治疗中的“共情”,它是爱和理解的基础。“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义”是指人的行为必须合乎法度、身份、伦理规范。“礼”是比“义”更具体的行为规则。“智”就是博学而智慧。
孟子认为,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它们是仁、义、礼、智的四个“善端”,只要把这些善端加以开发扩充,就可以完成仁德的内圣修养;如果进一步把这种仁德外化于社会,施仁政于民,就是儒家的外王事业。既然善端是先天具有的,于是孟子断言:“万物皆备于我”,认为人对万物的知识都是先天具备的,只要“尽心、养性、反求诸己”,就可以把它们发掘出来。明代王守仁据此创立了心学,提出“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心即是理,心外无理”。这个理论与佛教“阿赖耶识是产生一切现象的种子”的观点是相通的,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也有相通之处。
仁义礼智是儒家所倡导的基本人格,它们与具体的社会角色相结合,生成相应的角色人格,为形形色色的人制定了详细的行为规范,同时也制定了心理健康的标准。一个人的行为如果符合这些规范,就是心理健康;如果不符合这些规范,就是心理障碍。
对于儒家来说,治疗心理障碍的最佳方法是“学而时习之”。需要注意的是,儒家所说的“学问”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做人的道理,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不是智育而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所用的手段称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与现代的作业治疗和工娱治疗相似。
然而,再详尽的行为“手册”也会有遗漏之处,如果遇到没有明文规定的活动该怎么办呢?儒家还有一条总原则,那就是“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就是无“过和不及”,不偏不易。“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换句话说,中庸就是对事物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取其平均数,与心理健康的统计学标准毫无二致。
其实,佛教也讲“不偏不倚”。大乘佛教中观派从“一切皆空”的理论出发,否定一切,甚至把“空”也否定了,认为佛教所追求的最后的解脱也是空的,因此,对“有”和“空”、世间和涅盘、痛苦和解脱都不可执著,应该不偏不倚,走中间道路(称为“中道”)。中国禅宗继承了这一传统,主张“即众生而成佛”、“即烦恼而成菩提”、“即无明而成智慧”、“不舍生死而入涅盘”。通俗地说,就是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走中间道路。
二、释家思想
释家”既是佛教的别称,起源于古印度。尘封在宗教历史上悠久的思想——释家思想。 “释家”认为,矛盾是人编造出来的。人类发明了逻辑,然后就把不符合逻辑的东西称为矛盾。只要放弃逻辑,矛盾也就不复存在了。没有好坏,没有真假,没有善恶,没有美丑。好就是坏,真就是假,善就是恶,美就是丑。“秽土即净土,烦恼即菩提”,“世间即涅盘”,“众生即佛”。“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就是说,世界本来是浑然一体的,人类用“分别”的眼光把事物区别开来,于是就有了上和下、大和小、好和坏。这种分别不是事物的固有属性,而是主观臆想的产物。
不过,绝对否认事物的分别和差异是不可能的。客观事物的确是有差别的。但是,好和坏确实不是事物的固有属性,而是人的价值观的体现。人类的价值观主要有六种:真、善、美、圣、权力、实惠。客观现实无所谓真假,人们从“真”或科学的价值观出发,把符合逻辑的东西称为真,把不符合逻辑的东西称为假;客观现实也无所谓善恶,人们从“善”或道德的价值观出发,把对社会有利的东西称为善,把对社会不利的东西称为恶;客观现实无所谓美丑,人们从“美”或艺术的价值出发,把某些东西称为美,把另一些东西称为丑;客观现实也无所谓圣俗,人们从“圣”或宗教的价值观出发,把某些东西称为神圣,把某些东西称为世俗。佛教作为一种宗教而否定圣和俗、佛和众生、涅盘和世间的区别,说明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宗教,其目的是消除价值,消除偏见,消除分别,还事物以本来面目。
消除价值就是“去价值化”或价值中立。开放意识的种种措施,如提高敏感性、保持新鲜感、体验痛苦、挑战危险、放弃逻辑、超越语言、正视邪恶等,都是为了去除价值。换句话说,意识就是价值,开放意识就是去价值化。反过来说,去除了价值的分别以后,意识范围就会扩大,可以包容无意识的所有内容。
心理咨询非常强调价值中立,罗杰斯称之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不管来访者的表现如何,咨询人员都不予评价,也不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给予鼓励或批评,而是“无条件”地予以接受,并且给予积极的关注。这就要求咨询人员必须是去价值化的,价值中立的,开放的,心灵不设防的(即没有心理防御)。
儒家把好和坏视为相互分离的两种客观存在,要求人们做到不好不坏;道家也视好和坏是客观存在,但认为它们是混合在一起的,好中有坏,坏中有好,或有好必有坏,有坏必有好;佛教则认为,好和坏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人为的规定,如果把某一种客观事物规定为好,那么其余的就是坏。在佛教看来,好和坏是相对的。如果标准很严格,那么,好的就少,坏的就多;如果标准很宽松,那么,好的就多,坏的就少。因此,舍尔巴茨基把佛教哲学称为相对主义。
佛教的相对主义还体现在对世界本原的看法上。佛教所谓一切皆“空”,不是说什么也没有,而是说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因才有果,果依因而生。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因果链。这个因果链非常庞大,以致于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因果链上的任何一个点或环节都是没有“自性”或独立性的,它必须依赖于其它的环节,通过与其它环节的联系而获得意义。这个观点与现代语言学和解释学非常相似。
许多人以为,语词都有所指,语词的所指就是它的意义,而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任何一个语词本身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它与其它语词发生联系时才有意义。解释学也认为,人们用一种现象来解释另一种现象,而用来解释的现象本身也有待于解释,于是就会发生解释的“延宕”,也就是永远得不到最终的解释。但是,没有最终的解释并不妨碍人们去做出解释,因为许多现象是可以互相解释或“循环”解释的。这就是说,解释是一个自足的系统,首尾相接而形成一个环或一张网。推而广之,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如此,它是一个由观念或意象构成的网络,这些观念和意象通过相似关系和互补关系联接起来,从而获得一定的意义。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已经提出,世界也是这样的一张网,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独立的,它依附于其它事物,受制于其它事物,没有实体,没有主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三、道家 思想
道家认为,走中间路线和走极端都是不可取的,因为矛盾无所不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因此,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当遭遇不幸的时候,设法从中看出好的一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未雨绸缪”,“居安而思危”。为了做好一件事,必须“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因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老子还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就因为它善于处在小河流的下游。不难看出,道家是非常讲究策略的,为了战胜敌人,必须“欲擒而故纵”,“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些观点后来统统被《孙子兵法》所继承。
从中国文化的格局上讲,道为源而儒为重。中国哲学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和范畴都出自于道家。道家思想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它所关心的是“形而上”的“道”,而儒家只是把“道”运用于现实生活,制定了种种道德规范。相对于儒家强调道德的完善,着力于塑造伦理人格,道家则强调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合一,其理想的人格是一种自然人格。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仁、义、孝、忠等道德规范是社会失范的产物,人们应该抛弃这些道德规范,而不是用这些道德规范来束缚自己。道家所倡导的自然人格与儒家理想的伦理人格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从心灵上铲除社会道德规范,认同于生命的自然状态。从表面上看,似乎中国的士大夫们都是儒者,他们的人格类型都是伦理型的,唯有不知名的隐者才忠实地体现了道家的人格理想。其实,对道家的人格理想的认同也并非都要隐迹山林、超尘出世,只要从心灵上铲除了世俗的道德规范,即使端坐庙堂之上也能与宇宙生命相通。“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换句话说,中国士大夫的人格是外儒内道,他们向人展示的是儒家的入世,而自己向往的则是道家的超世和逍遥。他们得势的时候是儒者,失意的时候是隐者。
道家经典《老子》总共只有五千字,但所蕴含的思想非常丰富。杨德森从中整理出道家处世养生之法的四条原则:
(一)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只做利己、利人、利天下的事,不做害己、害人和危害社会的事;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与人争,不与人攀比,不妒贤嫉能。
(二)少私寡欲,知足知止
降低利己私心和过度的争权、争名、争利的欲望,奋斗目标应该切合实际,不安排过多的任务,对人对己不作过高的要求,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适可而止,知足常乐。
(三)知和处下,以柔胜刚
海纳百川,水容万物,求同存异,百花齐放;不同而和,兼容并蓄;不言自明,不战而胜。
(四)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预测进程,预知结局,因势利导,游刃有余。不倒行逆施,不强行蛮干,不拔苗助长,不急于求成。在危机面前作好最坏的打算,寻求不坏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