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原副主任、省政协主席王生铁
论汉水文化之四
汉水文化底蕴丰厚,我们要深入发掘、利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湖北省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服务。
一、统一认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汉水文化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一支重要区域文化,伴随着历史的动荡变迁,在兼容、吸收其他文化过程中,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风骨。同时,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我们要认真学习六中全会《决定》,重视汉水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掘和利用。文化是民族之魂,文物是祖先遗脉,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利用好。在全球化趋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西方敌对势力妄图占领文化制高点,极力输出他们的文化意识,摧毁我们民族的根脉。面对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我们的党提出要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加强文化建设,这是形势发展的要求,也是党的先进性具体体现。我们要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六中全会精神上来,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做好汉水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二、把握原则。就是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具体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新形势下的文化工作。在研究、利用汉水文化中,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一定要自觉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侵入,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在发掘和利用汉水文化中,要依法保护、计划开发、科学保存、充分利用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服务,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发挥优势。汉水文化研究优势明显。首先,汉水文化有得天独厚、得中独厚、得史独厚、得丰独厚的优势,其特点:一是历史久远,古今相连;二是河道线长、流域面广;三是文物遍布,灿若繁星;四是稀世珍品,博大精深;五是技艺高超,繁花似锦;六是文物典籍,佐证真实。其次,汉水流域乃至全国有一大批喜爱汉水文化人才,近些年已写了许多关于汉水题材的作品。当前正在兴起汉水研究和寻根热。再次,国家重视发掘优秀文化遗产。在新形势下,全国各地发掘研究、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氛围很浓,大气候于研究汉水文化有利。研究神农文化、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商埠文化、民俗文化、地质文化、地理文化、生物文化等都与汉水有紧密的联系,特别是作为楚文化的源头、发祥地,楚国大多数大事件都发生在汉水流域,其流域文化是荆楚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入研究荆楚文化,十分有利于汉水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六中全会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应有的高度。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文化建设,这都是研究汉水文化的有力保障。只要我们发挥优势,将会取得丰硕成果。
四、突出特色。汉水流域文化灿烂,底蕴丰厚。就湖北而言,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由于分布地域之广,各区域文化既互相联系又各有特色。如郧西主要是天河(汉)七夕文化;郧县主要是古代猿人文化;郧、丹汉江段主要是恐龙蛋化石群等生物文化;丹江口主要是古文物及水库调水文化;房县主要是诗经文化和流放文化;竹溪主要是十八里长峡山水文化;武当山主要是武当道教及八大系列文化;随州、谷城等地主要是神农炎帝文化;襄阳主要是楚文化和三国文化;荆、钟、京主要是远古文化、楚文化、明显陵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山水文化;天、潜、沔、汉主要是远古文化、楚文化、戏曲文化和民俗文化。各区域特色文化应围绕汉水文化主题进行研究,突出特色、抓住重点、点面结合、整体相联、发挥优势、注重社会效益。
五、精心运作。1、写作新书。以本次考察为基础,收集整理各方面资料,通过筛选提炼,写一本总纲型的书,把整个汉水流域的文化脉络捋出来、展示出来。此书之要:务实、情真、防偏、求精。在此基础上出版一些通俗易懂的单行本,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2、拍摄影视。用影视把汉水文化展现出来,直接向广大观众宣传。3、创作新戏。近些时期,我们省创作戏曲节目的工作比较薄弱,而汉水文化资源丰富,是创作的富矿。湖北文化队伍实力雄厚,近20个剧种各具特色,表演形式和艺术水平之精,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应充分发挥汉水文化的资源优势,多创作新的剧目。4、办好产业。要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大手笔发展文化产业。荆楚文化研究会要支持古文物大遗址保护区、“三国城”和汉川文化产业的发展。5、发展旅游。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汉江流域旅游资源丰富,美不胜收,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无烟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发挥优势,立足本土,扩展视线,放眼全球,大手笔做好国际性的旅游产业。在这次考察议论中,大家积极主张把汉江建成中国莱茵河,我赞同。但要开些小型研讨会,研究可行性,形成规划图册,作适当宣传,舆论在先。这更要党委重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从汉中到武汉,大中城市带头,丹江库区带头、县市区镇领先,逐步推进,带动全流域发展。先在荆楚文化研究会内部成立汉水文化研究小组,由夏日新教授牵头、协调,沟通省内外工作,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南水北调办要努力配合,积极支持这项有历史意义的工作。6、建博物馆。中央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把“三大体系”的建设摆上议事日程。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高度重视、建设好、管理好博物馆,充分发挥其作用,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六、发展经济。经济工作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为各业之要。全党同志、各级各行各业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在研究、发掘、利用汉水文化中,要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远古时期,由于汉水流域自然条件之优,植物茂盛,才能吸引动物群居、生息、繁衍,成为生命之源。进入人类社会早期,汉江流域的物产可供人类生存活动需要,这里成为人们早期频繁活动的区域。先秦时期,汉水流域经济发达,楚国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是建立在物产丰富、社会相对发达基础之上的。楚先民从“子男五十里”到“筚路蓝缕,辟在荆山”、艰苦创业,推动楚国不断发展壮大,直至鼎盛时期,可以说楚国是从汉水边创业、发展起来的。从汉到唐以至历朝历代在汉水流域的山上聚财,山里藏宝。三大平原,物产丰富,史书记载的“北据汉沔,利尽南海”,“沃野千里,庶民殷富”和“物华天宝”,都说明汉水流域经济发达。从汉、唐到近代,在汉水流域出现的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漆器之丰,编钟乐舞和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鱼米之乡、富庶之地、水陆联运、商业繁荣都说明此为宝地。新中国建立后,生产力得到解放,经济更加繁荣。改革开放以来,汉水上游,以汉中为经济兴盛的代表区域。湖北省的十强县(市),其中有八个县(市)在汉水流域。这充分说明汉水流域经济发展是有基础的。在新形势下,研究发掘利用汉水文化中,要正确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经济是中心,文化是支撑,社会是基础,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发挥好自身资源的优势。湖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肥沃、地势平坦,历来都是国家粮棉油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湖北工业基础雄厚,矿产资源丰厚,是全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之一;水电、核电、太阳能和风电资源丰富,有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湖北科技优势明显,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优势很大。这些都是实现湖北大跨越、突破性发展的优势。我们在发掘研究汉水文化中,必须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重要地位,要抓住战略机遇期,推动汉水流域文化繁荣、经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作者是九届湖北省政协主席、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本文节选自作者2011年11月7日在“汉水文化、南水北调”联合考察团座谈会上的发言,略去关于南水北调、汉江治理内容。题目由编者加)(潘世东转自《世纪行》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