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参加邯郸小说沙龙的时候,主持人桑麻兄说:小说允许误读,正是因为误读,小说才有了多层的旨意。我听了挺有感触的,一篇小说,一百个人读就有一百个理解,所以在阅读《小说月报》上的小说时,我就不怕自己被别人笑话理解疏浅了。
12期的《小说月报》拿来粗看了一下题目,没想到2013年最后一期的小说月报竟然选了12篇小说,这在以前是不多见的,我想可能和好作品的缺少有关系吧。
先从自己喜欢的小说开始。这一期的作品,中篇中当然最喜欢李治邦的《寂寞红杏》,喜欢它的理由并不是他文字中有关六爻和八卦那些故弄玄虚的情节,而是小说的叙述和语言。这篇的小说的语言是质朴的,叙述是流畅的,好像在和我们聊天一样,就把人物和主题挖掘出来了。而叙述的引人入胜更是让我对这篇小说爱不释手。什么叫小说,我想这才是小说吧。我不记得以前是否看过李治邦的小说了,但是看完这一篇小说之后,我记住了他的名字。他的小说可能会像迟子建、晓苏等作家那样列入我逢此君必读的行列。
短篇中最喜欢的是麦家的《两株苦菜花》,不愧是写“谍战”的高手,连这样一个很正统的题材也被他写得疑窦百出。我想什么是阴差阳错,什么是人生和命运,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就在那一个转折点上,而这样的转折点却并不为自己所掌握。读完这部小说,我的眼前总是那个死去姑娘的身影,什么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叙述中显然是极力的隐忍着,我真怕作家在某一时刻控制不住。在小说的最后,作家是这样写的:“现在,我想起这些,心里依然感到非常累”。其实谁不累呢,想一想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反省。
作为头条的《智齿阻生》,我是第一个读的,可是两天后,我却记不起小说的内容了,这真是一种可怕的现象,只好再重新浏览一下。这篇小说多少有些晦涩,读起来很费劲,其实就是一个关于腐败的问题,题目的意思也大概如此。我想人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的,在滚滚红尘中,有那么多的身不由己,所以只好一厢情愿的“阻生”。小说给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我说忘记了它的内容,可能和自己阅读时的心情有关。
葛水平的《花开富贵》,读得时候很不顺利,开头那几段读了三遍才大致弄清了其中的意思。到后半部小说才豁然开朗,人物有了,故事也起伏了。在小说的写作中,我不反对使用方言,但是我觉得能不用方言就不用方言,这就像普通话一样,小说毕竟不是写给那一小部分人看的。我觉得方言最好用在散文中,散文篇幅短,读起来好消化。这篇小说其实挺厚重的,小镇风俗画吧。
中篇中,徐皓峰的《刀背藏身》,挺有特色的,小说月报原来选载过他的一篇小说,这篇和那篇一样,像武侠又不像武侠,语言又是那样的生硬(这是他的风格)。读这样的小说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门》其实也不好读,用那么细密的语言描写,让人喘不上气来。这是一篇有自己独到风格的作品,但是我不怎么喜欢这样的叙述风格。
其它六个短篇中,《五彩缤纷》,作家用她一贯的写作手法把一个生活小事写得“五彩缤纷”,很需要功力。《叶丽亚》读得我头疼,我想等我安静下来的时候在好好读一遍,可能理解地会更好一些。《看不见的城市》很沉重,和看《两株苦菜花》一样,依旧让我想起这无耐的人生。
坚持着写了两年的简读,多少有一点点影响,现在自己拿不定主意,明年还写不写。也许随着工作、生活的变化,我更趋向于能挣稿费的写作。也许这就是最后一篇了吧。(1366字)(201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