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对赌背后的商业逻辑


 20131212日,在央视财经频道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小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与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就发展模式展开激辩,并打下10亿元天价赌局。很显然,对赌是央视财经频道新闻炒作的由头,对赌背后的企业以及商业逻辑才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

格力的商业逻辑

毫无疑问,格力过去的成功,与它的技术开发、质量保证、渠道创新和管理变革是分不开的,但本质上是抓住了消费者的核心利益和关键诉求!不过,我们要看到,格力所专注的空调领域,几百年没有大的技术革命,它的用户八年后才与它相见,创新难有大跨越,很难在根本上甩开对手。虽然格力是中国传统制造业里的佼佼者,但始终是传统的制造企业,未能顺应时代潮流。

时至今日,全社会普遍在应用微博、微信交流、虚拟社区、圈子交流和在电商平台愉快购物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意识到,计算机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对全球制造产业带来哪些革命性影响?如果格力忽视时代变化,仍然延续以往强硬的、单向的技术开发创新模式,往往可能背离消费者的核心利益和关键诉求!

 在这个全新的时代,格力等传统大牌制造企业,是否真的意识到了消费者主权的觉醒,还是要延续单向、缓慢和远离消费者的技术开发和创新呢?当格力的对手们在满足消费者核心利益和关键诉求时跟格力一致,甚至借力于商业模式创新,与消费者有更良性的互动,甚至形成交互式技术创新模式时,格力被超越便不再是难事。要知道,不是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都是由行业原有领军者完成的,这在各行各业都可以找到鲜活案例!

小米的商业逻辑

小米所在的领域,产业革新以月为单位来计算。这个月你手上的装备很先进,下一个月,你手上的装备可能就不新鲜了,再过两个月,有可能让你毫无自豪感。由于市场竞争的原因,小米的产品在不的创新,尽可能满足消费者当前最迫切的体验,永远跑在对手的最前面。今天的小米,尽管没有庞大的固定资产和数以万计的人员,甚至没有自建有形销售网络。但是,小米牢牢抓住了新时代的核心,高度重视消费者体验,基于超量消费者体验数据基础之上的快速技术创新,形成了庞大的交互式社区,拥有一呼万应的能量,这正是未来领导品牌的风范,沿袭了国际化品牌和新经济企业的方式运作。

按照传统的商业模式,一个企业要从零开始,直到实现一百亿的销售目标,没有十年左右的耕耘,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由于小米的超前商业模式,它从零到破百亿,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而第四年将突破三百亿。由此可以看出,借着创新的商业模式,小米轻松实现了破百亿的目标,从一百亿到三百亿的飞跃,也没有惊心动魄的竞争。不是因为小米没有对手,而是小米模式还没有对手能跟得上,还没有对手能够复制。

小米的灵魂人物雷军,每次发布新品都引起了轰动效应,赢得了像微软盖茨发布新版操作系统或者像苹果乔布斯发布新品一样的海量注意力,形成了供不应求的热潮。这种供不应求,不是回到物质短缺时代,而是唤醒消费者的核心要求,让消费者知道自己要什么,而小米正好能提供消费者们要的东西,并由此而形成持续短缺效应。“物以稀为贵,提供人人希望拥有的东西”,而不是“制造大量质量不错,但不是消费者想要的东西”,这是千古不变的商业规律。“抓住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迅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将消费者的体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正是小米成功之处。

解放的消费主权

如果你走进格力专卖店,想通过还价方式了解更多产品信息时,这些销售人员会毫无礼貌地将你拒之门外,推向他们认为不如自己的品牌。因为他们觉得你付不起钱,不是他们的目标消费者,浪费他们宝贵的销售时间。难道这些消费者真的付不起钱,买不起他们的产品吗?当然不是!若是格力们仍然按照传统的模式和习惯的节奏改善,强势的诱导消费者,高傲地对待消费者。一个品牌企业高傲到不尊重消费者需求的时候,又如何再延续它的辉煌?

当传统制造企业还在分享过去成功带来的盛宴,以计算机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自媒体和消费者主权强势崛起为特征的全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现在的格力每往前一步,都会遭遇对手们的强烈抵抗;而年轻的小米,每往前走一步,如入无入之境,不是它没对手,而是对手们仍然在红海中苦苦挣扎,短时间内无法成功转型,甚至可能无法转型!两相对照,各自商业逻辑和商业模式的高明显而易见。

按照学习型组织创立者彼得·圣吉的观点,今天的问题来自昨天的解决方法。我们将彼得·圣吉先生的观点再往前推一下,明天的问题,一定来自今天的解决方法。当一个企业的销售体系已经不懂得尊重找上门的消费者,它的研发工程师们又怎么会真的在乎消费者想法呢?想方设法讨好并满足消费者,是市场竞争时代的企业生存规律,更是互联网时代的生死存亡定律!若要驰骋于未来商业社会,再强大的中国品牌也没有高傲资本,而且只有重视已经解放了的消费主权,才有美好的未来,中国企业家们应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