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交易市场潜力巨大


碳排放交易市场潜力巨大

陈柳钦

碳排放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也是发达国家在减排方面作出的积极表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减排需求和减排成本方面的差异为碳交易提供了操作空间。碳排放交易制度目前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工具,它同时也是环境公共治理框架的一部分。根据测算,过去4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达每年500亿欧元,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总额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并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

    为落实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国家级正式文件中提出建立中国国内碳市场。“十二五规划”对碳排放交易成为一种机制特别关注,这将有助于中国达到其国内的目标:到2020年,碳浓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将较2005年碳浓度水平减少40%至50%。

2011年11月14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了国家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启动会议,北京、广东、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和深圳7省市被确定为首批碳排放交易试点省市,并提出2013年中国将全面启动以上区域的总量限制碳排放交易201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碳排放交易,建立统一交易市场。 这7个省市的人口和GDP分别占到全国的18%和30%,量还是很大的。通过7省市试点,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碳排放权交易第二大市场,覆盖7亿吨碳排放额度。尽管国家只批准了7省市试点,但是其他省市进行碳排放权交易尝试的大门也并未关闭。一些地方即使没有列入国家碳交易试点的范围,也可以在省内进行碳排放交易。只有各省先行先试,未来才能在全国统一的市场建成后,进行跨省以及全国大范围的交易。透过碳排放交易的“市场版图”可以看到,碳排放交易不仅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还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促进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虽然目前国内碳交易量规模有限,但巨大的减排空间意味着国内碳交易市场潜力无限。

传统工业依赖能源和资源,能源和资源的不平衡分布造成区域差异、进出口贸易的因素导致的海陆交通枢纽地区的发达、产业主导因素的转移导致地域发展水平的变化,由此造成沿海与内地、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省区之间、南北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因此,在建立以区域为单位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时,必然会出现交易机制的差异,碳排放标准的差异,核实、监督、处罚机制的差异,以及对产业的配额分配的差异等等。目前各省区市均是本着本区域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区域内碳排放交易市场,这就意味着未来中国在形成全国性大市场时必然会出现矛盾和纠纷,因此在当前各省区市的交易机制及相关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有中央制定的统一的指导原则并且在具体执行上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循序渐进的方向和原则,视机而动。

碳排放交易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政府通过设定总量约束目标,引导所有参与减排的企业可根据自身生产活动特性自主选择从市场购置减排许可或进行技术改造获得减排信用,从而在市场有效运行的条件下促进全社会二氧化碳减排成本的最优化。当前,中国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而碳排放交易恰恰能为完成减排任务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市场化机制。因此,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前景值得期待。《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具体实践。随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推进,以及市场机制的引入,碳排放权的交易市场空间将继续扩大。

     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已经步入活跃“前夜”,未来几年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新能源及环保领域有望获益。碳排放成本显性化为新能源带来前景排放交易市场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最直接的它能够更好地促进新能源产业的价值发现,成本劲敌,风险规避。碳排放交易规模刚开始可能比较小,随着试点的广泛推行,常规能源成本将上升,新能源的竞争力会不断增强,必然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如果能在全国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一定会推进新能源与清洁能源的开发进程。

     尽管中国的碳排放交易起步相对较晚,但“中国队”正在跑步入场。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水平比国内领先,“共同而有差别的责任”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利用国际先进的碳交易机制获取减排利益提供碳排放交易试点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加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建设,让更多的核证减排项目进入国际碳交易市场。随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版图”逐步扩大中国碳交易市场渐行渐近绿金时代,就此开启。

     (作者为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