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习马会很可能又要落空
在对台统战上,北京的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寄望于第三次国共合作能够结出和平一统的硕果。民进党的横出、使绊,使大陆与台湾的政治合作不得不滑出北京最初设计的政治轨道。
实现两岸领导人的政治会面,推动两岸关系的政治突破,这是两岸和平一统必须跨越的一道坎,是绕不过去的。实现两岸和平一统,这是造福于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创举,也是两岸人民长期共同期盼的一个夙愿。作为政治家,不管来自什么党派,都不能违逆这个历史性的潮流。
在这种潮流的推动上,国共两党应该主导性地担当起自己的历史责任来,要争做这种潮流的弄潮儿。
在第三次国共合作上,两党领导人的政治会面意愿都是很强烈的。马英九在第二个任期之初就放出话来,说要创造条件尽早实现与习近平的首次会晤。由于岛内的政治认同问题,一直难以成行。
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将在北京举行。对于这次北京峰会,马英九在接受《亚洲周刊》专访时首度公开表示,将争取在明年秋天前赴北京参加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与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推动两岸关系的突破,创造历史。
为什么要把自己与习近平的首次会晤选在北京峰会呢?马英九的考量是APEC对他的政治身份认同有着很大的弹性,其称呼都是领导人,最适合两岸领导人会晤。同时,APEC不是专门与大陆接触,双方的压力都较小。不管APEC在哪里举行,如果能去,他都愿意去。
到北京拜会习近平,最受岛内和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是马英九能否与大陆签署和平协议。这是衡量马英九能否创造两岸关系发展历史的一把政治标尺。
马英九的这种打算能否实现呢?从目前看来,最大的障碍依然是政治身份的认同问题。弄不好,有可能制造出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政治裂隙。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依然运行在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的轨道上,是最恰当不过的,也最能坚守一中底线和九二共识,双方会晤时的主席、总书记等领导人称谓也都能顺理成章。保持在政党政治合作的层面上,这可能是大陆给马英九与习近平首次会晤所圈定的一个基本框架。如果马英九遵从这个政治默契,赴北京首会习近平就基本上没有什么阻碍了。
北京所设定的这种政治默契,在两岸的政治互动上是一种很明显的意向,并已通过多种管道传递出去。一些学者的声音往往就是北京授权发出的信号。大陆学者的传声是什么?那就是马英九可用国民党主席身份与习近平会面。
2014年作为两岸进一步推动政治互信的一年,习马实现期待已久的首次会晤必然是两岸政治交往上的一个重头戏。在身份认同这个至关重要、又特别敏感的问题上,中国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长朱卫东指出,马可以国民党主席身份会面,若强调以特定身份会面,将不可将不可能实现。
在对习马会晤的前瞻上,朱卫东表示明年“习马会”有无可能实现,可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观察。客观上需要解决身份名义、会面议题和会晤成果等难题,特别是身份问题。马英九之前多次强调要以特定身份会面,这会造成“两个中国”的印象,当然不可能实现。主观上是马英九的意愿和意志问题。马是国民党主席,“习马会”可以国共两党领导人的身份会面,但是台湾方面顾虑太多。
在马英九的身份认同上,北京的一个底线就是他的国民党主席身份。只有用这个身份会面,才不会给境外分裂势力制造出“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印象。
在这种身份认同上,两岸实际上已陷入了一个康德二律背反式的僵局,很可能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正是这个死结,让习马北京会晤再一次化为泡影。
在台湾方面,他们在固守的一个政治立场是马英九出席何种场合都是“总统”身份。总统是什么身份?它是一种国家领导人的称谓。如果以这种称谓出场,这实际上就是在制造两个中国的政治裂隙,实际上就是在制造两岸关系的麻烦。如果马英九出席了APEC北京峰会,其他国家领导人与他会面时的称谓又是一个大麻烦、大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北京安排习马会面必须慎重考量的问题。
现在,两岸都在秉持马英九身份认同的两个极端而互不妥协、互不退让。台“陆委会”表示,未来马英九不论出席何种场合,都会是“中华民国总统”的身份,排除以政党领导人的身份见面。
在两岸政治交往上,马英九固然表达了自己急切拜会习近平的意愿,但仅有这个意愿是远远不够的,挡在他前面的除了党内对其特殊身份认同的僵硬立场之外,他还需要排除党外力量或民进党的阻拦。民进党在他的身份认同上,与国民党是一个立场。对于马英九透过北京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袖会议拜会大陆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的急切意愿,台湾绿营批评马英九不待见台湾民生疾苦,而一心只想见大陆高层。更有民进党立委讽刺马英九,大陆已表明拒绝,他却还在单方面、一头热地想赴大陆和习近平会面。民进党立委黄伟哲:“奉劝‘马总统’要醒一醒,毕竟是代表‘中华民国’,不宜做一些一厢情愿,甚至是拿热脸贴人家冷屁股的事情。”
再者,马英九能否拜会习近平也还须获得民众支持。现在,马英九争取出席APEC北京峰会的欲念,已使台湾政坛出现较大意见分歧。在台湾民众层面,其民调数据显示,将近四成七民众支持马英九跟习近平会面,反对者有三成四;至于两人会面的身份,三成九认为应以“中华民国总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名义互称,两成三可接受“台湾地区领导人”和“大陆地区领导人”身分,一成六认为可用“先生”互称。如何从民众和政党两个层面弥补自己拜会身份认同上的政治裂隙,这对马英九而言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由此看来,习马会固然是两岸和平发展的一个期待,但处理起来确实很棘手。一切麻烦和障碍归结到一点上,仍然是马英九特殊身份的认同问题。也就像徐宗懋所说的那样,首先碰到的就是“我是谁”的问题,是党主席还是“国家元首”,这问题非常不容易处理。不论是北京强调马英九只能以国民党党主席的身份前来拜会,还是台陆委会及民进党强调只能以“中华民国总统”的身份与大陆领导人见面,其实质都是在宣称两人不可能会面。身份认同上的死结实际上就是一个巨大的鸿沟,把两岸领导人阻隔在各自的岸边。会面的意愿是浓烈的,但会面的落空是铁定的。
在一些人欢呼马英九即将拜会习近平的时候,其政治上也短视、幼稚了。马英九实现两岸最高领导人会面的意愿,说穿了不过是他糊弄两岸和平发展的一个政治笑话而已。
2013年12月28日初稿于论道书斋 胡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