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莫过豆腐


 好吃莫过豆腐

程楚安


    在紫阳的餐桌上有两样菜常年不断,百吃不厌,一是洋芋,一是豆腐。油炸干洋芋片下酒,洋芋片、洋芋丝、干洋芋片炒腊肉、干洋芋果炖腊猪蹄、还有汤洋芋四季豆好吃又下饭。而豆腐不仅好吃,且营养很好。
    进入冬腊月时候,紫阳人很重视安全,希望家人和朋友都不要出事,那口头禅就是“小心吃不到过年豆腐哟”,把豆腐作为过年的标志,所以家家户户过年必买豆腐。看港台的电影,常听见有靓女说“你想吃老娘豆腐?”这里所说的豆腐就是占便宜和白嫩的意思了。
鲁迅先生就在其小说《故乡》里把卖豆腐的杨二嫂称为“豆腐西施”。
    豆腐的做法据传始于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他在当淮南王期间招揽了很多方技之士和寻仙觅药的术士,梦想长生不老。其中一位术士从黄豆的营养价值考虑,将黄豆放在石碾上碾碎,水浸滤去渣后,煎成块状,用盐卤汁,以醋淀就,制成了一种软嫩可口,营养丰富的东西,这就是豆腐。刘安吃罢,大加赞赏,认为只有神仙方可吃到的好东西。我曾到河南新密的“打虎亭汉墓”内看到了《制作豆腐工艺图》,图中表现了东汉时期人们制作豆腐的完整过程,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豆腐的记载。“豆腐”一词始见于元代陶谷《清异录》:“时戢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在谈爱新觉罗·浩女士所著《食在宫廷》又看到一份乾隆十九年五月十日的早餐记录,第一道菜就是“肥鸡锅烧鸭子云片豆腐一品(肥鸡和锅烧鸭子再加上豆腐制成的菜)”。而满汉全席108道菜里也有豆腐———西施乳文恩豆腐羹。
    紫阳的豆腐好吃,盖缘于当地的水好。茶圣陆羽对天下水的评论称“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可见水自古清、轻、甘、洁,适合泡茶和做豆腐。西闵河的王家豆腐、潘家坡的潘家豆腐和上东山上的邝家豆腐在县城最有名。每天一大早,只要他们的豆腐挑子一上街,即一售而空。他们的豆腐老嫩适宜,下锅以后不碎乱,夹在筷子上闪动亦不断裂,而进口之清爽有味,非一般美食可比。他们的豆腐做工都有一套绝活,秘不示人,因为这是他们的饭碗,也是传家之宝。紫阳最好吃的豆腐不在酒楼食肆,而在普通老百姓家。他们烧的家常豆腐就特别有味。将一块豆腐托在手上,用刀切下薄片,待锅里烧就的大油或清油有六成左右,将豆腐片炕半边黄,乘油炸之际放入红辣角,不要用锅铲,而是将炒瓢簸动,起锅之前放入蒜苗(切成羊耳状)和蒜瓣(用刀拍),切不可氽水和放酱油。这样做成的豆腐装入盘中白的是豆腐、绿的是葱蒜、红的是辣椒,色泽鲜亮,异香扑鼻,入口清醇,下酒佐饭,妙不可言。陕北甘泉的绿色豆腐我亦吃过,味不错,但其嫩闪程度却不如紫阳的豆腐。前两年曾流行吃日本豆腐,初尝尚可,两三次以后便觉油腻闷头,现在我根本就不吃这种又贵又不好吃的成品豆腐了。豆腐毕竟是在唐代由高僧鉴真和尚东渡时传入日本的,吃豆腐还是要吃祖宗中国的豆腐。我也曾在西安唐苑食村吃过西坝豆腐十八品和罐罐豆腐,其做工之讲究,非紫阳豆腐所能比,但还是不好吃,原因是豆腐本质不好,外形再好看亦是枉然。抗战“沦陷区的文人”徐卓呆在郑逸梅的纪念册上写过十六个字“为人之道,须如豆腐,方正清白,可荤可素”。吃豆腐是要吃它的纯味和品质,就像交人要交心一样。
    因为紫阳的豆腐质好,所以红烧家常豆腐,好吃;将豆腐切成细丁炒“鸡铪豆腐(碎炒豆腐)”,好吃;豆腐菠菜汤,好吃;做成“霉豆腐”,好吃;凉拌或“热窝豆腐”,好吃;熏成豆腐干,好吃;将豆腐过油削成斜片做“蒸碗”底子,好吃;豆腐炖羊肉,好吃;鲶鱼炖豆腐,好吃;豆腐白菜焖肥肉片,好吃;豆腐和韭菜做成包子、饺子,好吃;“臭”豆腐也好吃;就连由豆腐派生出来的豆油皮和豆腐渣,也是很好吃的!豆油皮和黄花汤,是妇女坐月子发奶的佳肴。豆腐渣本是做豆腐剔除下来的糟粕,困难时期我们常用红辣椒和蒜苗干炒,就米饭和包谷糊,很好吃。历史上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当年流落江湖时讨吃过豆腐渣,以至于他后来贵为天子了还念念不忘这好吃的豆腐渣!看来这豆腐渣真是一种忆苦思甜饭。
    早年读
瞿秋白先生的《多余的话———告别》,文章的结尾竟说:“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永别了!”我百思不得其解,一代伟人临死之前竟是怀念一种食物!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也曾反贪官污吏,为民请命,惨遭囹圄罹难,吼出了“一阕铜琶铁板唱大江”的人生浩歌,而他也留下了“豆腐与菠菜同吃,有烧鹅滋味”的说法,耐人寻味。就连清朝一代名士和诗人的袁枚为求得豆腐的烹饪法竟向人三揖拜礼,使历史多了一代才子“肯为豆腐三折腰”的笑谈。对于秋白先生的遗言,我这些年时常萦绕于心,或许人之将死,念及平生乐事,脱口而出吧。陆机临刑,说的是“华亭鹤唳,可得而闻乎!”李斯受刑,对其儿子叹息:“吾欲与子牵黄犬,出上蔡西门,可得而再乎?”瞿秋白是常州人,常州的豆腐烧法别具一格,他临死前说的中国的豆腐最好吃,自可理解为念及家乡,及家乡的豆腐。这都是人之常情。
不过,我理解也罢,不理解也罢,但豆腐我却总还是要吃的。
(
作者单位:紫阳县文化旅游局
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