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天职,不能带来价值的人是无法安身立命的人,不赚钱的企业是不称职的企业,就如慈不掌兵的道理一样,拥有妇人之仁,连裁员都不忍心去做的领导,也是不称职的领导;一个没有讨价还价意识的行政后勤采购人员,没有为企业争取利益最大化的意识的员工,就不是合格的员工。
从社会属性来看,以赚钱为唯一目标的企业,是不会得到社会的尊重的,在中国比较强盛的唐朝,商人家的孩子参加科举考试,连骑马的权利都没有,只有骑驴;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了,在中国正统的思想领域是耻于谈钱的,显然大家更希望看到的结果是——在无意识之中,站着把钱赚了。
男人张嘴闭嘴都谈钱,成功的会让人感觉庸俗,似乎有那几个“臭钱”就可以颐指气使,为所欲为,浅薄而缺乏高度;而尚未成功的,会让人感觉悲哀,因为总是背负着沉重的负担,更是无颜面对亲友兄弟。女人张嘴闭嘴都谈钱,固然会让人感觉其务实,但同时也会让男人内心的不安全感与鄙夷之情油然而生。
从员工角度,企业不需要太赚钱,那会让自己有被榨取剩余价值的失衡感觉,或者缺乏那种稳健成长的预期,让自己隐约感觉到风险与危机即将到来。在员工看来,最理想的企业绝对不是最赚钱的公司,而是最重视企业文化与最有人情味的公司。只有企业给与员工保障与相应的人情味,才能让员工产生跟企业休戚与共的感情。
从产业链中的协作伙伴角度,太赚钱的企业也会让自己失衡,因为他们会认为自己并没有得到利益最大化,至少会增加他们内心的不幸福,会在内心强化通过研讨商务条款而得寸进尺地得到更多利益的冲动。
从客户的角度,自己所面对的企业被证明很能赚钱,就更是会在内心失衡了,因为企业赚的都是自己贡献的,假如自己得到相应的服务倒也可以接受,客观事实却偏偏是,越是赚钱的企业看上去越是牛气冲天,自身作为客户的体验的满意度也就会存在越大的折扣。
即使从投资人的角度,都不希望看到创业者拥有辉煌的盈利资本,毕竟那不符合投资人低吸高抛的思维模式,假如你已经很赚钱,能自给自足活得很好了,资本针对你所拥有的强势地位就打折扣了,商务条款上的谈判就很难朝自己的利益导向倾斜。
每个人都知道事务的发展轨迹,不会一直顺利,创业者当下的风光刚好让投资人内心投射出阴影,在投资人看来,或者那赚钱是假象,是值得深入尽职调查的;或者是真的,那必将导致未来会逐渐走下坡路,或许在自己想抛售套现的时候,刚好是在低谷期。
贾春宝认为,我们给与市场的必须是干干净净能赚钱的,盈利模式、盈利方向、盈利预期,都是很清晰的,不用贪多,而所谓财务公开就是将投入与产出公开,从这个角度讲,赚钱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赚那些不明不白的钱,赚那些难以指望会放在阳光下的钱。
面对从商业逻辑上赚钱的诱惑,决策者需要尽量理性一些,去判断哪些钱该去赚,哪些钱能赚都不去赚;哪些钱是入宝山而不能空手归,多多益善的钱;哪些钱是烫手的山芋,或者带毒的诱饵,碰都不要碰的;哪些是早拿到手的好,哪些是可以放长线去作为战略资本,在未来去收获的。
就如工作的核心判断是工资待遇高低一样,创业被拷问得最多的,也是盈利模式与财务收支之类数字化的问题。企业存在的核心是创造价值,而所创造的价值之最直接的体现是赚钱,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
不赚钱的企业不算正常的企业,这是由其自然属性决定的,但如此简单的天职,需要先变成相对复杂一些,用加法去广泛寻找盈利模式,然后再用减法去进行优化的过程,直到找到了最为核心的几个盈利模式,再通过战略组合,去突出与强化那些盈利模式。
贾春宝认为,越是成熟的企业,就越需要有更多公开化,并禁得起推敲与反复盘查的东西。你所赚的钱属于合理合法的收入中的哪些范畴,你的支出哪些是难以拿到台面上去透明化的,任何貌似微不足道的问题,都有可能是定时炸弹,让你顷刻之间一败涂地的,所以如履薄冰是在经营与赚钱,生存与发展中的首要意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英雄虽然曾经有过不光彩的历史,但人们赞许的是其留下的丰功伟绩,虽然如此,成熟企业在成长的道路上,却是需要注意到细节的。细节经得起推敲才会让自己尽量少地留给监管机构与竞争对手的破绽,在前进道路上才会更加稳健,才会让安全感转变成为信任感,对自己的发展形成助推力。
贾春宝
2013年12月6日星期五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