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大学如何管理产品的生命周期


【作者】安秋明,好未来领导力学院

 

企业大学的工作,无论是培训还是文化,都可以大致分位产品型平台型两类。培训班,有明确的课程,明确的讲师,确定的学员人群,是一个典型的产品型工作,定义的行业研究、文化内刊大体类似。而像员工论坛、交流沙龙和专业条线分享会,我更倾向与把它们归类为平台型的工作,我们运营平台,但要靠别人来生产内容。

 

无论是哪类工作,都需要主动地管理产品的生命周期。一个产品,一定会经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多数不成熟的产品,都死在了投入期。原因想想也不复杂,多数是没想好运营产品的策略,就是是盲着打。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的工作重点也应该不同。

 

投入期,是产品策划和产品刚刚出来见人的阶段。我们的策略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条,要过电影,基于客户需求的初识理解,在纸上和脑子里推演产品发展的各个阶段,可能面临的各个问题,并准备各种预案。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这个产品的关键。没想清楚就上马,最要不得。第二条,用精益创业的思想,摸石头过河,小步快跑,试错,验证,修正,不断完善。因为多数新产品,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验证和丰富它的价值诉求。这两点并不矛盾,一个讲的是策略,一个讲的是实践方法。

 

成长期,是产品的青春期,能看到产品快速的发展。这个阶段,开始有了第一批对产品感兴趣的人,产品开始进入了大家的视线。这个阶段,最需要主要的就是维护好早期的客户,并把他们发展成早期的核心用户,利用他们的口碑来建立产品的客户基础。这个阶段,容易忽视两点:第一忽视客户,不注意关系维护;第二忽视产品更新,没能在有利时机主动完善升级,牵引需求。

 

成熟期,是产品的绩效贡献期,是产品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用户规模扩大,影响口大,但审美疲劳的现象也开始浮现,很可能出现名声上涨,口碑下降的问题。应对策略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动升级产品,从用户中挖掘好的意见,不断迭代改进,谨慎面对延伸策略和多元策略的诱惑,建议聚焦产品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要关注用户,思考产品对用户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如何让用户形成使用上的惯性,是否能赋予产品更多的价值联系。

 

衰退期,是多数产品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阶段,也许来得早,也许来得晚。产品的衰退期,并不一定代表产品的失败。当市场环境变了,用户需求变了,行业解决方式升级了,产品淘汰是无法避免的。面对衰退期,一方面要提早做准备,未雨绸缪;另一方面,也要挖掘衰退期最后的价值,如品牌、声望、用户群等,为新产品做铺垫。

 

学而思教育领导力学院现有的产品组合,还很难说他们到了什么阶段。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总结现有产品的发展规律,来预测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思享汇从最开始的高管讲工作,到讲成长、讲行业,再到讲生活、讲个人阅历、兴趣。形式上,也从单人讲,发展到了组合演讲。互动方式上,从现场提问,发展到了论坛预热提问,微信提问,抽奖提问等。包括我们在试讲上,也总结出有故事、有观点、有人性的规律,讲嘉宾可能感兴趣的话题也细分成了若干类。这些探索和尝试,都是一种在经营产品中,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的工作。

 

我们的专业条线分享会,已经上路,但感觉还是有些看不清楚。与思享汇相对照,其实我们能发现,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曾经是思享汇也经历过的,比如分享者的参与度问题,比如观众的参与度问题。用户对不同产品的价值诉求点不同,但在挖掘需求的过程中,方法和路径是类似的。

 

移动课堂跨界学习项目,我们在若干独立项目上已经做得很漂亮,但还没形成成体系的策略、方法论。不断创造价值兴奋点,对我们是个现实的挑战。

 

混沌找规律找方法提升效率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更好的产品生态,这是个螺旋上升的产品经营形态。希望大家经常做这样的思考,提升我们对于产品管理的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