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债“高烧不退”存风险隐忧


  业内普遍预计,今年通过债券渠道筹措资金将成为各级融资平台优先考虑的方式,而城投债2013年的净发行规模可能较2012年显著上升。

  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推出的4万亿元大投资,中央是领军投资主体,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金以及本地区包括城市建设在内的投资筹资。中央投资资金来源包括国债、铁路建设债券、财政支付和大型银行配套贷款等,而地方政府怎么办呢?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寥寥,不能满足于大规模投资需求。地方政府主要是土地出让金为保证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来筹资。地方融资平台资金来源两个渠道:一是银行贷款,二是发行城投债。截止2010年,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高达10.37万亿元,其中85%是银行贷款。

  从去年开始的这一轮应对经济下滑举措,中央没有出台大的刺激经济措施,投资主体变为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异常高涨。投资资金哪里来呢?地方政府还得借助于地方融资平台来融资。但是,过去85%贷款的融资平台风险凸显,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都在竭力消化存量融资平台债务,增量平台贷款基本被堵上。地方政府就把平台融资的主要渠道放在了城投债上。这就使得,一边国家要求地方政府积极消化存量平台债务风险,另一边城投债借助融资平台却爆炸式扩张。根据中央结算公司登记托管的数据,2012年全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城投类债券累计已达6367.9亿元,较2011年增加3805.9亿元,同比增长148%。2010年和2011年城投债发行量在市政设施投资中的占比稳定在16.6%附近,可到2012年中,上述比例已迅速攀升至36.7%。

  更加令人不安的是,即将拉开的城镇化序幕使得开年以来城投债发行“高烧”不止,规模远超去年同期水平。按照WIND统计的城投口径,现阶段单月新发城投产品的规模已经达到千亿元水平。有机构测算,2013年底,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总量不仅不会被压缩下降,而且将达到13多万亿元,比2010年增加2万亿元。这就出现这样一个局面:地方融资平台老债务到期后通过发新债还旧债办法延迟,贷款到期后采取借新还旧办法展期。已经被国外媒体讽刺为地方政府债务是“永不到期的债务”,其风险将会越延迟越大,债务将会越滚越多,小风险终将酿成大风险。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换个马甲以城投债方式继续扩张带来的风险更大。城投债发行主体是以企业形式出现,其实投资者看中的是政府背景和政府的隐形担保。从政府背景看,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在下降,土地收入、土地财政也不能为继,显然很难担保这么大的债务。从政府的隐形担保来看,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担保作用,因为法律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作为担保人提供保证担保。同时,城投债年限较长,当经历政府换届后,下届政府还款意愿如何直接影响城投债信用。最为关键的是城投债募集的资金主要投资于市政建设等基础公益性项目,这些项目短期回报很低、不确定因素很大,很难支撑还本付息。

  因此,必须关注城投债“高烧不退”带来的风险。从根本上来看,必须遏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超前建设投资行为。包括市政建设等都要与本地财力物力相对称、相适应,绝不能超负荷负债、发债。监管部门特别是财政部门、发改委等必须切实起到监管责任。同时,引导城投债逐渐向市政债转型,将地方政府的隐形担保显性化,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建设,如要求地方政府公布财政收支状况、出台市政债免税措施等,鼓励城投债朝着更为阳光、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