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多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并面临着长时间难以复苏的困扰,全球需求结构在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支撑条件也由此做出了调整。
这种内外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唯有把握这些新的定位,才能加快转变国内经济的发展方式,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塑造新的优势。
一、主动组织国际分工
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这个时机,正好赶上由发达国家推动的、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大转移为主的经济全球化过程,意味着要在全球范围内重构国际分工格局。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从内部来说是主动采取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但从国际分工体系调整的角度来说,却处在一个被动接受者的位置。先是“珠三角”以“三来一补”形式(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接受境外厂商的加工生产指,后是“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接受境外产品的生产、资金、技术、设备等转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总量在国际上位次的提升,形成了两个突出需要:一是对外开放服务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仅仅依靠产业产业转移,已远远无法满足中国经济成长对对资源、市场、产业发展空间等的需求;二是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加深的需要,因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在加深,需要分工合作的领域更宽泛,与各方的利益交汇点也更多更密。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有必要按照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主动地拓展国际分工的领域,在国际分工合作中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尝试扮演主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二、参与全产业价值链的竞争合作
国际分工在世界经济工业化和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下,不断发生演变。早期是工业化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传统农业国家出口原材料和农产品。“二战”后,工业化普遍推开,各国主要按照工业生产的产业链进行分工。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纷纷把成本高的环节转移出去,而把收益高的环节保留下来或控制在自己手中。
中国进行对外开放虽只有30多年时间,却也走过了3个阶段的国际分工演变历程,即从参与产品的分工为主,到参与产业链的分工为主,再到参与产业价值链的分工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都是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的低端。
为此,新的经济发展需求需要中国转向全方位参与产业价值链的竞争与合作,如全面提升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从加工装配基地转向研发、先进制造和服务基地;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等环节拓展;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和功能;鼓励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提高开拓国际市场能力等,在创新研发、资本经营等环节全方位提升竞争力。
三、打造人力资源竞争新优势
进入21世纪,人才是强国战略的基本内容之一,尤其伴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实现人才由“量”到“质”的转变显得十分重要。在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关键也在于雄厚而优质的人力资源。
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世界工厂”,与农村转移出来的大量廉价劳动力及由此形成的产品低成本优势,是密不可分的。然而这一优势正遭遇严峻挑战,如何兼顾增加就业和增加收入呢?惟一的出路就是要设法把劳动力人口众多的压力转变成为人力资源雄厚的竞争优势。
为此,中国一方面要通过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要依靠人力资源不断提升产业价值链竞争力,以高附加值、高收入来抵消日益提高的劳动力成本。如此,才能在国际分工中,逐渐以优质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取代廉价劳动力将要带来的劣势,塑造中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
四、塑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国际分工是产业的分工,而不是企业的分工。虽然企业竞争力是把握中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新定位的基础,但其实真正考验的在于产业竞争力。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企业整合其内部资源形成的,而后者是一个产业整合其产业组织而形成的,是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比如信息产业、石油产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在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塑造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却才刚刚起步。例如逐步发展一些中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之一,正在于中国要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跨国公司。这样一些跨国公司要真正具有产业组织力、领导力,方可有效地整合产业内部的各个企业和各种资源,并有效地形成产业竞争合力,最终确立在其在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强有力的地位和影响。
例如在茶产业,立顿是一个跨国集团公司,在多国设立了分公司,其规模是中国茶商无法望其项背的,其管理方式、经营理念、市场营销等非常值得中国借鉴。而中国的茶文化虽可追溯到几千年前,但在茶产业中却缺乏领导者与组织者来整合产业资源,带领中国茶走向国际市场,赢得在国际竞争的优势,从而获得国际分工的有利定位。
五、参与国际经济关系调整治理
调整国际经济关系,改善国际分工体系,不仅仅是企业和行业的事情,也需要从国家层面去积极促进与统筹调控。近几年来,中国在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分工体系中的角色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即从最初的国际分工体系的加入者转变为国际经济关系调整治理的积极参与者。
这方面的工作至少包括3个方面:一是国际方面,包括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改革,促进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保护主义;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合理化等。
二是国内方面,即结合经济发展方式的实际,运用国际市场、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区域经济合理分工与协调发展,拉动企业技术与管理创新,带动中国企业、产业更好地走出去等。
三是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推动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这就需要中国的有关部门,在进行产业政策调整、拓展国际分工参与度的时候,有效维护产业安全、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对外资保护提供政府咨询、服务、政策引导等。
站在国际分工大调整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新定位已然明晰,但需要不断努力朝着这样的方向前进,因为还有更多的国家在摩拳擦掌,准备抢占一席之地。如果新一轮的国际产业分工洗牌完毕,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发生根本性转变,就会错失提升竞争优势的最佳时间段,使本处于不利地位的中国企业又再次被强势企业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