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无花敢斗香——桂树文化


  桂浆桂旗香千年。屈原是《楚辞·九歌》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的名句。这里的“桂浆”即添加桂花香味的酒,“桂旗”即桂树枝条相结制成的旗子。《吕氏春秋》盛赞桂花“物之美者,招摇之桂”。自古以来,人们心目的桂花就是美的化身,受崇尚的香花。桂花以“十里飘香”入列“中国十大名花”。品读屈原的诗歌,似乎从中感受到桂花的香味。古人评桂花为“浓、清、久、远”俱全,清可涤尘,浓能透远,香气中带有一丝甜蜜之意,令人久闻不厌。杨万里的“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李商隐的“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是何等美妙的意境啊!

  人爱桂花多昵称。毫无疑问,在各类著名花卉中,桂花的别称、昵称最多。因清雅高洁,香飘四溢,桂花别名“仙友”,抑或“花中月老”;因常生长在岩岭上,别名“岩桂”;因花开时浓香致远,清浓两兼,清可荡涤,浓可致远,别名“九里香”;因黄花细如粟,别名“金粟”;因桂花花期独特,不在春季而在秋季,别名“金秋骄子”;因花朵虽小,浓香袭人,别名“秋香”。因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诗句,别名“天香”。汉晋以后,桂花与月亮联系起来,因“吴刚伐桂”传说,别名“月桂”,称月亮为“桂宫”、“桂魄”。

  桂家四大香美人。桂花是著名的香花树。所以称之“桂”,据说是因叶脉如圭。桂花树是木犀科木犀属植物,古时常被称作“木犀”。常绿阔叶乔木,树皮灰褐色。树高3-5米,可达18米。叶革质,多为长椭圆形。“八月桂花香”。桂花花期是农历八月,阳历9-10月。聚伞花序,簇生叶腋,浓郁芳香。果熟期次年3月,果实称之桂子,椭圆形,紫黑色。在经过长久的人工栽培后,中国选育出丰富的桂花栽培品种。其中,四季桂、银桂、金桂、丹桂,可谓大名鼎鼎,是桂花家族的“四大香美人”,也可以说桂花四大香美人系列。其中,四季桂品种群的特点是四季开花,著名品种有月月桂、日香桂、大叶佛顶珠、齿叶四季桂等;银桂品种群的特点是秋季开花,花色纯白、乳白、黄白色,主要品种有籽银桂(结籽),九龙桂、早银桂、晚银桂、白洁等;金桂品种群的特点是秋季开花,花柠檬黄淡至金黄色,主要品种有大花金桂、大叶黄、潢川金桂、晚金桂、圆叶金桂等种;丹桂品种群的特点是秋季开花,花色较深,橙黄、橙红至朱红色,主要品种有大花丹桂、齿丹桂、朱砂丹桂、宽叶红等。

  一树桂花满园香。在观赏花木中,特别是名花苑中,桂花树称得上长寿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百年以上古桂2200余株。现陕西汉中市城东南有汉桂一株,相传为汉高祖刘邦臣下萧何手植,主干直径2.3米,树冠覆地400多平方米,枝叶繁茂,苍劲雄伟。中国古典园林中,桂花树与建筑物、山、石一起,以丛生灌木型植株生存于亭、台、楼、阁的附近。古人将桂树在庭院中对植,称之为“双桂当庭”或“双桂留芳”。在房前屋后栽植桂花树,可以收到“金风送香”的美学效果。也常把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四种传统名花同植庭前,以取玉、堂、富、贵之谐音,喻吉祥之意。如今,桂花树是重要的观赏植物、香花植物,也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树种。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桂花树的材质细密,纹理美观,坚实如犀,有光泽,不破裂,不变形,制作家具及用于雕刻制品,经久耐用,长久发散桂花清香。用桂花制作茶饮,清香提神,别具特色。桂花可制作食品香料,经沸水稍烫后捞起晾干,用白糖溃起来,密封于瓶里,可保持桂花色香。亦可作桂花糕、桂花糖。桂花树的花、果实及根皆可入药。《本草纲目》记载“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苏东坡曾酿制桂花酒,在《桂酒颂》中写道:“以桂酒方授吾,酿成而玉色,香味超然,非人间物也。”

  桂花飘香遍天下。桂花原产中国西南、华南及华东地区。中国栽培桂花的历史超过2500年,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就有记载。古人用桂花浸酒或作为香料,燕、韩两国为亲善相互馈赠桂花。屈原《楚辞·九歌》多处提到“桂”:“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桂棹兮兰枻,斵(音读zhuo)冰兮积雪。”“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可见,屈原的时代,楚国的桂花树开发利用走在了全国前列,已经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桂花文化。我以为,《楚辞·九歌》是桂花文化的经典源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皆献名果异树奇花两千余种。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有桂一百株。栽种甘蕉、密香、指甲花、龙眼、荔枝、橄榄、柑橘等大多枯死,桂花有幸活下来。唐宋以后,将桂花栽植于庭园作观赏树,由此吟桂蔚然成风。柳宗元自湖南衡阳移桂花十余株栽植零陵。白居易曾为杭州、苏州刺史,他将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带到苏州城中种植。唐相李德裕在二十年间收集了大量花木,其中剡溪之红桂,钟山之月桂,曲阿之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红桂,先后引种到洛阳郊外他的别墅所在地。目前,桂花在秦岭、淮河以南,北抵黄河下游,南至两广、海南已经极为普遍。比较集中的产区为江苏苏州光福、湖北咸宁柏墩、浙江杭州满觉陇、广西桂林阳朔、四川新乡桂朔等处。大约在18世纪70年代,桂花树由广州出境,经印度辗转传入英国。如今,欧美国家,以及东南亚各国,人们普遍栽植桂花,十分喜爱桂花,视其为重要的香花植物。

  独占三秋压众芳。桂花之花香独特,其花期也非常独特。在三秋(古时将七、八、九三个月分别称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有时三秋指秋季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之际盛开,桂花独一无二。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咏岩》写道:“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可谓寥寥数笔便将桂花生物特点写得清楚。如果你生活在中国,你可以不认得桂花树,但你一定要熟知“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辞令。农历八月,古称桂月,既是赏桂的最佳时期,又是赏月的最佳月份。芳香的桂花,中秋的明月,自古就与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吕声之《桂花》写道:“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夸橘绿与橙黄。自从分下月中秋,果若飘来天际香。”朱淑真《秋夜牵情》写道:“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谁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以及“月待圆时花正好,花将残后月还亏。须知天上人间物,同禀清秋在一时。”张云敖的《品桂》写道:“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张九龄《偶感》写道:“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些诗作通俗易懂,生动传达了三秋时节桂花之美,睹物抒情,发桂花之幽思。桂花飘香的时节,正值秋高气爽,天空格外明亮。阵阵桂花扑鼻香,抬头举目赏月亮。月儿亮、桂花香,玉宇苍穹奇思想。触景生情,桂花与月亮紧密联系在一起。南宋陈亮的《桂枝香》说得更有意思了:“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嫌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余香胜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傍,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桂花成就仙树名。“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是一个唐时传说,月亮之上有个广寒宫,广寒宫前栽植桂花树,生长异常繁茂,树高五百多丈,可谓“皎如玉树临风前。”桂花树下,一个年轻人不停挥舞斧头,用力砍伐桂花树。说来奇怪,桂花树被砍的地方会立即合拢,砍下合拢,砍下合拢,即砍即合,长时间如此循环,桂花树完好如初。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字叫吴刚,汉朝西河人。吴刚曾随仙人修道,在天界犯下大错,遭贬谪至月宫,让其砍树,徒劳无功,是一种仙界惩罚。生于月宫长于月宫,具有超强生命力,桂花树成就了“仙树”大名。历朝历代与桂花有关的诗词,大多将桂花与月宫联系起来,无一不带“仙气”。白居易甚至想到月亮上去栽植桂树,在《东城桂》诗中咏道:“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李白有名句“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一句天上,一句地上,转瞬之间,从天上到地上,彰显千古豪放气质。宋代韩子苍“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将月与桂的神与形活灵活现,默颂诗句,似身临其境,忘却世俗嘈杂。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有些收敛情绪,含有几分无奈。其实,“嫦娥奔月”的传说比“吴刚伐桂”的传说早1000多年,出自战国初年典籍《归藏》。书曰:“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精。”后来,人们追加了嫦娥变蟾蜍的情节,对嫦娥来说,这种变化是一种人间惩罚。至此,蟾蜍成了月亮的代称,这也是蟾宫的来历。“嫦娥奔月”和“吴刚伐桂”加在一起,又创造出了“蟾宫折桂”。我以为,此处“折桂”与本文开头屈原诗歌中“结桂旗”有关。“桂旗”由桂枝结成,走在前面的人即举旗的人,才是“折桂”之人。当然,去蟾宫折桂似乎更神了。苏轼交游唱和的僧仲殊赞美桂花曰:“花则一名,种分三色,嫩红、妖白、娇黄。……许多才子争攀折。常娥道:三种清香,状元是红(丹桂)、黄为榜眼(金桂)、白探花郎(银桂)。”后世人们常以“寒窗书剑十年苦,指望蟾宫折桂枝”自勉自励。

  桂花入联趣味浓。女文学家李清照有一副对联,上联“露花倒影柳三变”;下联“桂子飘香张九成”上联中的“柳三变”是宋代著名词人,与下联的宋人“张九成”相对,上联“露花倒影”是柳三变的词句,与下联张九成“桂子飘香”匹配,珠联璧合,独见匠心。明代解缙曾有一副对联,上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下联“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上联“蒲”、“桃”恰与“葡萄”谐音;下联“梅”、“桂”又与“玫瑰”谐音。“蒲叶桃叶葡萄叶”归纳“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体现于“春香秋香”,构思精巧,新颖别致。明代画家文征明与书法家王宠两人常以作对联娱乐,王宠出上联“二月莺花,声色动人耳目”;文征明应声下联“九秋蟾桂,影香惹我身心。”上联说莺啼花开之美,下联说桂之形,花之神,绘声绘色,生动传神。汉中市圣水寺旁有棵汉代栽植的桂树,经2000余年依旧叶茂花繁,芳香四溢。寺内有联“桂树腾芳,美荫古茂资福地;灵泉毓秀,清光荡漾涤俗气。”文笔隽永,意境深邃。

  沁人心脾桂花歌。李白有一首《咏桂》诗:“世人种桃李,多在金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作者采用比兴之法,抒发洁身自好、超然处世的情感。这首诗歌向我们传达了桂花文化的内在本质。至于当代,歌唱桂花的曲目很多,尤以林振强作词,罗文主唱的《桂花》歌,其歌词令人陶醉,沁人肺腑。“虽渺小,似天际过路人,香桂花,香气洒遍远近,花非华美,像平凡白米,但那桂花香可以千里共享。香我身,似春抱我入眠,香我心,恰似卿娇俏面,清爽如笑,又全无俗气,万缕桂花香飘送千百梦想。”这是当代最玲珑透彻的桂花赞歌。

  市树市花亦大家。咸宁、杭州、苏州、桂林、合肥是我国五大桂花产区。上海、重庆、武汉、杭州、南京、南昌、合肥、沂水、沂蒙、歌乐山等地,以花为媒,一年一度举办多种多样的“桂花节”。1963年、1983年国家先后两次命名咸宁为“桂花之乡”。桂花树是汉中、咸宁、台州、信阳的市树。桂花是合肥、铜陵、黄山、马鞍山、杭州、桂林、苏州、泸州、广元、老河口、恩施、南阳、信阳、宿迁、衢州、六安、中山、台南等城市的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