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体有报道:“我国总体信任跌破底线,七成人不信陌生人”。以上的说法依据的是前不久发布的《中国社会心态蓝皮书》披露的调查数据:“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两到三成信任陌生人。”
以社会学的视角去分析《蓝皮书》中所说的“人际不信任”的时代背景,应该说与当代中国正处于急剧城市化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相关。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步伐极其缓慢,因此,当时的中国社会延续着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传统,仍然是一个非常封闭的传统社会。传统社会的一个特点是“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的流动性很小,人际关系的范围非常狭窄。在农村,这种现象极为明显。若说人际关系,无非是家人、亲戚、朋友、邻居,最远的也就是乡里乡亲。在城市,人的流动性也很小,大多数城市人很可能一辈子就住在一个地方,工作就在一个单位。若说人际关系,也无非是家人、亲戚、朋友、邻居,与农村不同的是有了同学和同事这两种新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关系。在这个狭小的圈子里,人与人之间怎么也能混个“脸儿熟”。于是,在传统的乡镇村寨或城市街坊中,一群相互之间熟悉的人生活在一起,使用着同样的方言土语,遵循着祖传的风俗习惯。因此,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简单,彼此之间易于沟通。
但是,30多年前,中国社会突然改革开放了,走上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道路。改革开放的最大特征就是人口开始流动了,中国居然有将近3亿的人卷入了“打工”的浪潮中。他们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不远千里聚集到东部沿海地区的老城市、新城市中。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骤然聚集到城市,相互之间都不认识了。虽然这些“外来人口”还是尽力地结成“家族”、“同乡”的圈子,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工作中,必然是主要与“外人”打交道。于是,就不由自主地陷入到一个陌生人的社会。
原先的城市居民,因为购房、动迁、择业等原因,也在城市中流动起来,他们原来熟悉的人际关系圈子也被打破了。加上“外来人口”加入了城市的社会生活,甚至全部或部分地占据了城市中的一部分行业和职业。逐渐地,大多数人都不得不与周围的不熟识的人打交道,于是都陷入了一个陌生人的社会。
陌生人社会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相互之间的并不相识、因而缺乏信任。陌生人社会会给所有的人造成一种疏离感、孤独感和压迫感,这就容易诱发暴力行为乃至暴力犯罪。另一方面,在熟人社会里,若是来了一个陌生人,就会迅速成为不胫而走的新闻,陌生人会得到大多数人的特别关注。但到了陌生人社会中,大家相互之间都不熟识,甚至对别人在干什么也不会给予特别的关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与熟人社会相比较,陌生人社会客观上更有利于违法犯罪活动。当一些人的人身财产因违法犯罪活动而遭受侵犯和损失时,这些社会事件除了使当事人不再轻易相信他人之外,更会由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媒体广为传播,使得更多的人“接受教训”而对陌生人保持警惕。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如果社会管理者渎职或失职,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瞎管,在行政活动中动辄使用暴力,甚至直接卷入贪污腐败等违法犯罪活动,就会对这个社会的人际信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如果社会管理者不再被信任,那么这个社会中还有谁值得信任呢?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七成人不相信陌生人,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危机,必须给予重视和关切。首先,要先正“上梁”,清肃贪腐,在司法、执法过程中,突出公开、公正、公平。其次,要大力倡导和推动社会融合,尤其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从理论上说,社区建设的目标并不是要在基层再建立一套行政体系,而是要通过共同参与、共同建设,使因城市化的社会变迁造成的陌生人社会,在一个区域社会中,在更高层次上,重新建成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分为和睦温馨的熟人社会。
城市化的阵痛:信任与不信任
评论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