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绩效管理,促进企业发展!


 推行绩效管理,促进企业发展!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前言:
 
 
绩效管理发挥效果的机制是,对组织或个人设定合理目标,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员工向着组织期望的方向努力从而提高个人和组织绩效;通过定期有效的绩效评估,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组织目标达成有贡献的行为和结果进行奖励,对不符合组织发展目标的行为和结果进行一定的约束;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促使员工自我开发提高能力素质,改进工作方法从而达到更高的个人和组织绩效水平。
 
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了绩效管理,虽然效果各不相同,但绩效管理对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无论是运用绩效管理取得成功的企业,还是绩效管理实施效果不太理想的企业,企业领导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一提起绩效管理总是感觉困难重重。那么,企业绩效管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怎样才能让绩效管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无论企业处于何种发展阶段,谭小芳老师认为绩效管理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行绩效管理都是非常必要的。绩效管理对于处于成熟期企业而言尤其重要,没有有效的绩效管理,组织和个人的绩效得不到持续提升,组织和个人就不能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的需要,最终将被市场淘汰。
 
谭小芳老师认为,绩效考核原本应该与具体工作的员工息息相关,结果却成了企业少数“精英”才能理解才能使用的“奢侈品”,仿佛没有复杂的公式就不能进行绩效考核,似乎离开了希腊字母就无法表述计算依据。一句话,脱离具体企业的格式化考核害人不浅,导致今天国内的企业不是考核过度,就是考核不足,不是过左,就是过右。
 
谭老师表示绩效管理对于企业发展非常重要,有效的绩效管理能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使组织运转通畅、促进组织长短期目标的完成;无效的绩效管理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缺乏绩效沟通辅导和绩效反馈的绩效管理可能带来考核者和被考核者的对立情绪,进而影响团队合作热情,降低组织绩效;
 
和企业发展阶段以及管理现状不相适应的考核方法不仅不能提高组织的绩效,可能会成为各级管理者的负担,浪费大量时间和资源;不公平的考核结果影响管理者的可信度,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因此有效的绩效管理解决问题,促使绩效提升,糟糕的绩效管理产生问题,降低组织绩效。
 
在现实中,前面所提到的几种绩效管理模式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企业绩效提升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的来说,这几种绩效管理模式都有其适用的条件,要和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如果使用不当会带来严重问题。
 
很多公司把日常考核与严格的奖惩制度结合起来,这样做的结果势必导致管理工作的短期化和员工行为利益化,更破坏了组织与团队的和谐关系,索尼公司曾经因“绩效主义”而一度走向衰败就是典型例证。
 
为了实行绩效管理,索尼公司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非常详细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对每个人的评价确定报酬。这种一切以工作绩效为导向的管理,使索尼公司内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蔓延,职工逐渐失去工作热情,公司失去活力。
 
面对当年索尼公司的衰败趋势,索尼的前常务董事天外伺郎说:“绩效主义企图把人的能力量化,以此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我认为事实上做不到。它的最大弊端是搞坏了公司内的气氛。上司不把部下当有感情的人看待,而是一切都看指标、用评价的目光审视部下。”所以他认为“是绩效主义害了索尼”。
 
李某是桂林伐木装饰公司销售部门主管,该部门有10多名员工,其中既有销售人员又有管理人员。该部门采用的考评方法是排队法,每年对员工考评一次。具体做法是:根据员工的实际表现给其打分,每个员工最高分为100分,上级打分占比例30%,同事打分占比例70%。在考评时,多个人互相打分,以此确定员工的位置。李某平时很少与员工就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只是到了年度奖金分配时,才对所属员工进行打分排序。
 
谭老师认为考核周期太长,质量是一个过程的输出,没有过程的监督和及时的纠偏,结果无从保证。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评价环节,无法代替系统的绩效管理。部门主管平时没有沟通交流,对员工没有辅导,对员工情况不熟悉,考评缺乏依据,考评结果很难让人信服;
 
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反馈改善绩效,不单纯是为了作为奖金分配的依据,考核目的不正确。权重设置不合理,上级打分的权重偏低,同事打分权重偏高;根据平时表现,这样的指标全是定性的,没有量化,很难做到公平,人为的影响会导致考核结果的偏离。
 
根据上述问题李某建立月评或季评的考核体制,日常有记录、有考核、有督促,这样年终考核才有依据;考核体制最好采用考核与民主测评相结合,考核方法建议采用区间分布法,即做到有区别,又不会导致矛盾尖锐。
 
谭老师提醒各位企业管理者注意——企业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这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动态过程,受点非议是正常的,我们不要过于担心,每个员工心中都有一杆称,我们要相信员工,学会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绩效管理体系的制定也同样是动态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不断地改进、创新,不断发展完善最终趋于完美,真实反映被考核者的工作情况,成为被考核者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