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振日本经济,二度上台的安倍晋三大推货币宽松政策,出台了以促通胀来抗通缩的经济战略,使日元汇率快速下跌。近两个月来,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78大幅走贬至91附近,幅度超过15%。
而多位日本高官还在不同场合表示,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即使到了100至110,也是可以接受的,这似乎意味着日元的贬值之路将持续较长的时间。市场也预期,2013年,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将进一步贬值。
不可否认,日本国内的大规模量化宽松有利于降低本地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强他们的投资信心,带动整个日本经济体的成长;同时,日元的大幅度贬值有利于增强日本的出口竞争力,并通过贸易顺差的增加来实现日本经济的复苏。
然而,日元长时间保持过度弱势,就无法有效在短期内提振日本经济。而且,如果量化宽松能明显刺激日本经济的话,早就应该见效了。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裂以来,日本央行已经进行了不下20次的量化宽松政策,规模越来越庞大,经济却始终低迷。
经过多次折腾,民众意识到,日本经济停滞的痼疾在于其扭曲的经济结构和老龄化的人口结构,而非货币政策。但是日本的政治家们却为了寻求国内的政治支持,而对于结构性改革知难而退,反将量化宽松奉为良药。这样的结果是日本国内资金泛滥、政府债台高筑、经济增速和通胀难以回升。
当然,全球金融市场内的风险偏好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此次日元的大幅走软。作为避险货币之一,日元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走强被大面积抛售,并不让人意外。但在日本经济已经病入膏肓、传的货币刺激手段无力支撑经济发展的时候,安倍政府此时“火上浇油”,必将无功而返,甚至可能会引爆日本的国债违约的定时炸弹。
此外,日本经济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贸易,但贸易占GDP的比重并不大。而由于日本的出口也依赖进口,因此贸易顺差并不大,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已无能为力,大不如经济刚起飞时的水平。同时,日本的贸易逆差也是在近年才出现的,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其也基本保持着一定规模的贸易顺差,但当时的日元却在不断升值。这表明汇率可能并不是决定日本出口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从这些综合因素来看,安倍政府的宽松货币政策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救日本经济,而且可能会为新一轮“货币战争”推波助澜,对于全球尤其是亚洲经济将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因此,日本和日元的一举一动将牵动人心。
日元贬值可能引发周边经济体的恐慌性货币贬值,与日本产品同质性最强的韩国和台湾将首当其冲。对于受到升值压力的人民币来说,则无疑是“釜底抽薪”——如果人民币升值,中国的出口行业将面临困难,而如果过度干预汇率,可能会导致国内流动性的大幅宽松,引发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在中国经济开始上升、美欧高举量化宽松大旗的背景下,中国的资产泡沫可能被进一步吹大,而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都可能被卷入这样的危机。
不过,站在另一个角度,动荡的日元则可为人民币提供了“区域化”的机会。作为亚洲地区的重要货币之一,日元的重要性已经开始明显下降,人民币可考虑首先成为亚洲地区的“锚货币”,以此为基础推动人民币的“第三方使用”,扩大在贸易以及市场交易中的份额,逐渐成为亚洲区域内基础设施融资货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化。
当然,一个币种的获利,不能以整个区域的经济牺牲为代价。此时,要化解通胀和资产泡沫问题,亚洲经济体需要采取联合和理性的举措,主要经济之间基于经济融合的政策对话应该常态化和透明化,并应该发出共同的声音,如利用G20国际交流平台向发达经济体喊话,要求他们履行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对东南亚各国关于紧缩货币供应、进行严格的结构性调整等方面的要求。
综上所述,日元贬值有其客观要求,但并不是提振日本经济的必要条件。一个经济体的的发展与进步,关键在于要契合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否则将始终自陷泥潭而不能拔,还会越来越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