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规范是在现实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好恶、价值判断,而逐步形成和确立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标准或原则,由于行为规范是建立在维护社会秩序理念基础之上的,因此对全体成员具有引导、规范和约束的作用。引导和规范全体成员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和怎样做,是社会和谐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和延伸。
员工行为规范是所有员工应该具有的一些共同的行为特点和工作生活习惯。员工行为规范所起的作用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公司内部的沟通和协调更容易实现,可以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可以提高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故制定以下生产部员工行为规范。如何才能做好行为规范呢?著名职业化教母李绘芳老师认为有以下几点:
1.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不因为饮酒而误事:
2.缄默:不利于别人的话不说,不利于自己的话不讲,避免浪费时间的琐碎闲谈:
3.节约:除非是对别人或自己有什么特殊的好处,否则不要乱花钱,不要养成浪费的习惯:
4.决断:决心你要做的事,必须准确无误地履行你所下的决心,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要改变初衷:
5.真诚:不做虚伪欺诈的事情,做事要以诚挚.正义为出发点,如果你要发表见解,必须有根有踞:
6.秩序:把所有的日常用品都整理的井井有条,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排出时间表,办公桌永远都不凌乱:
7.勤奋:不要荒废时间,永远做有意义的事情,拒绝去做那些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事情,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永不间断。
所有员工要不断用心学习,永远保持一颗强烈的进取心,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和修养,从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因为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员工生产出来的。要始终坚持“下一个工序就是你的客户”、“我们的服务对象就是我们的客户”的信念,不接受不良品、不制造不良品、不流出不良品,乐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建议、批评和投诉,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改进工作。不断开拓创新,以谋求个人、部门、公司一起成长、共同发展。
著名职业化教母李绘芳老师认为,制度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就可以了。的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管理,必须有规章制度,制度可以约束员工行为,通过约束使得员工的行为符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但是再细致的企业制度也会有鞭长莫及的时候,比如说没有文字规范当领导与员工谈话时要用什么样的语气等等,诸如此类,远多过企业可以明文写下的。
在制度约束不到的地方,靠什么?靠思想层面的企业价值观,只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全面去约束和指导员工的行为。譬如前面提到的没有文字规范的行为习惯,一个价值观已经被员工认可的企业恰恰会自己形成一种或优或劣的文化规范,很自觉、很统一。
这种规范进入理念层面,不符合这种规范的行为会被文化无形的力量纠正,不认可这种规范的人会被企业排斥。所以说,当员工已经完全接受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时,员工的行为会超过制度的要求。所以当员工的价值观与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一致后,规章制度就没有用了,制度约束的行为已经变成了员工的自觉行为,这就是以价值观为本的组织控制,是价值观的巨大力量。
企业的所有行为都要真正体现企业价值观,否则就是“魂不附体”。价值观对行为的规范远胜于有形的约束,企业的行为不可能全部用文字规范下来,只有靠文化的力量才能实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在一个组织中扎下根来,必须将其融入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切行动——战略、结构、责权体系、流程、领导风格等,融入与员工有关的每一个程序——雇佣方法、业绩考评系统、晋升和奖励标准甚至辞退政策。
员工行为规范不能仅仅靠企业文化手册、规范的制度文化和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来约束,而必须要将企业价值观变成员工的一种自觉行为,融入与员工息息相关的每一个行为体系中去,才能实现从心的一致到行的一致,实现理念与行为的统一,最终为企业于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然而,随着我国企业不断走向成熟,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经济逐步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使得我国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那一套员工行为规范已经不利于企业积极参与世界范围的竞争了,新环境下,企业大多掌握了基本的行为规范管理方法,员工也越来越职业化,上世纪80年代,我们可以在员工手册中规范着装、待客、接打电话、OA使用等,现在不需要了。
李绘芳老师认为就做人而言,企业家需要不断地从幕后走向台前,抢夺公众的眼球,同时宣传企业家与企业品牌间的关联,以此获得外界主体的青睐和认可。这样公众看到企业家就会想起企业品牌,看到企业品牌就会想起企业家。
然而,做人做事并非对立,而是统一于做品牌的过程当中。对于企业家来说,通过做事来做品牌是本,可取得长期的效果;而通过做人来做品牌是标,只可收到短期的效果。企业家做事是为了练好做品牌的内功以获得持续经营的现金流,是逐利的过程;企业家做人是为了获得外界主体的青睐和认可,营造良好的品牌成长外部环境,是留名的过程。
最后,李绘芳老师认为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行为。现代社会的各种活动都是建立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的,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现代化大生产的分工协作愈来愈细。没有分工协作,也就没有现代化生产。怎样才能分工而不“分家”、“协作”而不扯皮呢?这就需要行为规范来确立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