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走进绿春县大兴镇坡头村,一排排整齐的房子错落有致,街道规划有序。坡头村位于绿春县城东郊,坡头是“阿倮普特”的译音,意思是稍有平坝的山头。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个山头早已改变昔日的落后面貌,实现了华丽转身。
“六村”扩容至坡头
绿春建城之初,原本仅有六个村子,故名“六村”,建国后,周恩来总理查阅了该地的地理位置后,发现这里植被很好,气候宜人,随取名“绿春”。建城后,六个村子一直在建设发展,于是有了现在的绿春县城。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原本平地有限的绿春县城显得更加拥挤了,于是不断向周边村寨外延拓展,坡头村就是逐渐被列入“城市化”进程的村子。据悉,坡头村在130多年前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森林,有个叫白某的前辈,看到这里是极好的风水宝地,于是他就决定在这里建村立业。坡头至岔弄是一条山脉,远看就像是一条正在歇息低头饮水的长龙,据传说,岔弄是龙头、县城是腹地,坡头则是龙尾,在远古以前,这条长龙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决定在这儿落脚。如今,坡头村已建设得有模有样,现有221户,1086人。
山头建起新城镇
村民张明里曾担任过大兴镇牛洪村委会主任,她亲自见证了坡头村的发展变化。张明里介绍,5年以前,坡头村小组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还较差,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800元,住房也大多是土坯房,显得陈旧,甚至部分还是危房。近年来,因为绿春县城扩建,“地质灾害防治——削峰填谷”项目营运而生,坡头村农民的3000余亩耕地全被征占,村子由城郊村变成了城中村,全村的农民随即成了失地农民。
失去土地,是祖祖辈辈都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最担心的问题,坡头村的农民也一样,虽然有一点征地补偿款,但还是很担心未来的吃饭问题。如何引导坡头村的发展转型,为农民谋一条致富路,成了当地县委、县政府及镇、村各级干部思考的一个重要议题。
张明里说,就如何使用这一笔补偿款,村民有了争议,有的建议直接把征地补偿款兑现到农户手中,让他们自行处理,也有人建议把征地补偿款整合起来,按自愿入股的方式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引导农民投资建厂,尽快让村子走上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绿春县委、县政府吸纳了各方建议,决定在确保征地补偿款农民所有不变的原则下,派出规划和科技辅导队伍,结合新农村建设,在规划建设好坡头村农民住房的同时,着力培植一批新型产业,带领坡头村民摆脱对土地的依赖,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张明里说。
有了思路和规划,就差执行和具体落实这些规划了。据悉,几年来,绿春县、大兴镇两级政府多次派出干部和技术队伍,长期挂钩联系和辅助坡头村实施村庄建设。在县、乡两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通过政府扶持物资,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集中改造了坡头村村庄的旧模样。
2011年,修缮了村内卫生道路2000余米;今年建设完成排水沟1000余米。该村还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配备了电视机、电脑、远程教育等设备和健身器材、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多种活动设施。建成了的老年人活动中心综合楼,建设面积达700余平方米。
在整合各类帮扶资金的基础上,将全村所有的危房拆除,用钢筋混凝土和墙砖修建成两层至3层的楼房,将村寨改造成一个崭新漂亮的新农村。张明里家就是一座“别墅”式建筑,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宁静而舒适,门前有一个宽敞的庭院,厨房里都是现代化的厨具,方便而清洁。在坡头村,90%的农户都住上了祖辈们连做梦都不敢奢望的花园式庭院。
村民观念的更新
坡头村村民一直以来的经济收入主要以茶叶、草果为主,但是在这次建设中,绿春县委、县政府充分考虑到了该村的实际情况,让该村依托城区市场需求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据悉,绿春县委、县政府依照海拔、气温和水资源等条件,先后引进了石斛种植加工、生猪养殖等产业,并将种植养殖技术传授给坡头村周边各族群众,带动他们发展致富。目前,绿春县委、县政府还结合县城的规划建设,无偿划拨出一片760余平方米的土地,以集资入股的方式,吸纳坡头村农民入股兴建宾馆,让他们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同时,绿春县委、县政府围绕县城商业区的规划发展以及全县林业、生物产业的发展,派出创业辅导小组,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原则下,引导部分农民进行劳务输出,开展餐饮服务、物资流通和农产品收购经销等创业活动。
石斛是绿春近年来崛起的新兴生物产业,发展石斛产业,是不少坡头村村民的愿望,近年来,坡头村很多人家都利用有限的房顶空间来发展石斛产业,这种想方设法要致富的理念已经深入坡头村村民的心里,人们的观念日益更新,渐渐从依靠土里刨食的劳作模式中走出来,在打拼中不断摸索着生存与发展之道。
张明里说,在政府的政策带动和科技扶持下,现在的坡头村村民早已改变了观念,主动参与到商业和旅游服务行业中,之前主要是外地人从事的服务业,现在也逐渐出现了当地村民的影子。张明里就利用房顶的空间种植了石斛,目前长势较好。在交谈中,张明里的脸上溢满了丰收的喜悦。
村民白鲁剑,利用征地补偿款作为前期投入和流动资金,做起了小生意,主要经营日用百货和农用品,白鲁剑还给儿子买来货车,在县城附近的建筑工地运货,一年下来,竟给全家带来好几万元的收入。
“如今,村民的身份仍然是农民,该享受的政策依然享受。田地没了,但个个都有事情做,到年底还可以分红。”张明里算了一笔账,最近3年虽然不种地了,但是,坡头村每户农民的年均纯收入都在快速增长,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是1万多元,到今年底,大致可以超过两万元。“日子一天天好过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也越来越好了。”张明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