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不了的老人院


     或许是有一个七老八十的娘在身边,或许是自己也已经接近半百的年龄,头上的白发也开始生长,最近,对“老”及“老人”有种特别的关注。

    早就知道有一部电影叫《超越老人院》,也曾在网上看过几个镜头的宣传片。印象似乎是,那是一部喜剧片,一群住在老人院里能闹哄的老人们开心玩玩儿的事情而已。尤其电影的名字为“超越老人院”,我就主观地想,这部电影应该也就是超越了年老,超越了生死,超越了亲情之类的悲情,而“积极向上”的吧。
    竟然不是。刚刚在网上看完了这部片子,我的心情一时还难以平静下来。看来,不管电影的制作者们最初的想法怎样,也不管电影的名字怎样响当当地希望“超越”,事实上,亲情,生老病死,这是一个任何时代任何个人任何想像都无法超越的。或许在那群看上去乐观的老人们一番折腾后,他们的努力成功了。他们似乎真的“超越”了“老”这个有些残酷的事实,“超越”了老人院院墙的阻隔,开着那辆已然报废了的公交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穿越美丽的草原,开进了大都市的高架桥,甚至,他们的行为一度感染了那个时时提醒他们是“老人”,时时监视着他们的年轻漂亮的老人院院长。但是,他们还是没有超越“老”这个现实,没有超越“老而无能”、因老而被曾经那么用耐心用生命呵护过的孩子们抛弃或着说冷落的现实,也没有超越接近死亡这个根本无法抗拒的现实。
    电影里那个最乐观的“老周”,其实内心里承载着人世上最大的悲凉:唯一的女儿去日本七八年了,却从未与他这个世上唯一的亲人联系过,仿佛那个女儿的生命从来与他无关。现实中这样极端的例子当然少之又少,但再少,我们也知道:确实有!这才是最沉痛的。而因为年老不得不住进老人院的老周身患绝症,他放弃治疗,是为了“不孤零零地死在医院里”,在老人院里,毕竟还有这些“老伙计们”。一个老人,对人间温情的寻找与渴求,竟然到了这样一种可怜可悲的境地。有一个镜头,院长在草原河边赶上了那些休息的老人们,还有其中一位老人的儿子——钱总(我知道导演是故意使用“钱”这个字来衬托亲情的缺失,但在那样的境况里,在生硬如铁的现实里,其实这样的衬托软弱无力——他们想劝说老人们放弃去参加演出的打算,回到老人院去,“为了安全”。这样的要求中规中矩,合情合理。但是,当其中一位老人以愤怒、近乎歇斯底里的喊叫说出“可怜可怜我们吧”时,人世间一切的“合情合理”、一切中规中矩的“关心、爱护”都那么苍白了。这是一句让人想哭想骂的喊叫。
    可是,骂谁呢?
    电影里位年轻漂亮的院长错了吗?她尽职尽责,无怨无悔,对老人们关怀体贴,我们能骂她吗?那么骂那位儿子“钱总”?人至中年的他为了经商,无暇照顾年老而又“不讲理”的父亲,把父亲送到至少从电影上看起来是目前中国很好的老人院里去,又担心年老的父亲出远门去“演出”而出问题从而阻止他们,他做得不对吗?从目前普遍的价值观念来看,电影中唯一“不对”或该骂的,只有“老葛”那个瘸腿的儿子吧。他为了结婚占用房子,把父亲哄出去,而父亲后来的老伴去世后,他仍然因为父亲“二十多年没有为这个家负过责”而不肯与父亲和解。其实,生活在现实中的他们,哪一个不是有着无以言说的无奈与苦涩啊。
    这是人生中的悖论。只是,我想也许这样的悖论在我们这个曾经扼守几千年传统,而现今又被“现代”的鞭子抽着飞速往前跑的社会来说,更显其悖而已。社会在转型,这个转型中的社会却没有给生活其中并支撑着这个社会的普通人们提供一个合乎规律和人性的观念转型,甚至必要的社会援助。人们加速地迷茫着,无由地愤怒着,谩骂着。因为他们看不到未来,不知道还有没有希望,就像老周,在临终的时候,老友们满足了他“看海”的愿望,但他看海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一辈子没见过海”,实在是因为——海的那边有他再也见不到的女儿。可怜的老周,可怜的老人们。老周总算能“幸福”地在那个已然丧失了记忆的老太太怀里死去了,而他的死去,别人在流泪,只有老太太,朝阳照射在她平静而微笑着的脸上,她幸福地享受着这种人生——是享受,既不憧憬,也不回忆。老太太所拥有的,只有此刻,只有她怀中紧闭了双眼的老周。
    可是,现实中,更多的是那些流泪的老人们。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他们老了,他们“被抛弃”了。他们的记忆里还清晰着曾经一遍遍怀着疼爱回答幼小的孩子那个“树上是什么”的问题,他们经历着被忙于生计的孩子们忽略的现实,他们担心孩子们根本没有任何一点点耐心来回答自己那个“树上是什么”的问题了。他们感到冷,人性的冷,人世的冷。可是,有什么办法让他们不感到冷吗?
    事实上很快,这些感到冷的人群里,可能就有了你我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