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相轻
都说自古文人相轻,可是照我国历代情况,人人相轻恐怕更为合适,只是文人一般名气较大,而且很多看法能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更为容易留下证据而已。当然,并非所有中国人都是这样,只是此种情况的比例太高了,太多人多多少少都有类似倾向。不管你整体上如何,只要一句话说的不太恰当,或者某个地方做的不太到位,马上就会被人扣上水平太屎的帽子,甚至被“卫道士”一棒子打死。很多时候你也才刚刚说了半句话,后面的内容还没来得及详细展开,就被某些人“断章取义”,一通嘲笑,惹得口哨之声满天飞舞。即便是你言行挑不出半点毛病,这帮人也会搜肠刮肚从其他方面想着法子来磕碜你,圣人孔子堪称万代师表,可还是有人对他不屑一顾,说孔老二只不过是个私生子。倘若你跟这些吹毛求疵之人争辩,他们又往往说你护短、他自己说的可是实际情况,噎死你没脾气。
人人相轻,究其渊源,是吹毛求疵,将别人的弱点和不足放大,进而将其“一票否决”掉,以获得精神上的一种快感。其实,按照这种思维,你在轻松“灭掉”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被他人给轻松 “灭掉”。古往今来,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已经出现过数以十亿计的鲜活生命了。整个人类宛如极具时空弹性的大海,浩瀚无边、奔腾不息,那些巨子们也不过是这个大海中一朵小小的浪花,而我等草辈充其量也就是小米粒那么大的一滴水珠。站在个体来度来讲,不管你内心有多么强大,无论你能力有多么充沛,你所拥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这个“定数”已经限制了你太多的东西,也局限了你学习、实践和历练的广度与深度。
个体“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沉淀的无限性,相互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这也就决定了我们每个人无可避免地存在太多思维盲区。人们相互间的认识体系,所产生的交集可能很大,但重合的可能性却几乎为零。一个人的学识再博大精深,结构上也总会有薄弱环节;也总会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在你那里却极其“小儿科”。正是因为如此,道行越深之人越会自然流露出一种谦卑,对人间万象的深度体验和领悟,使他们对自己定位的精准度都超过了GPS,他们对自己的优势在结构上了如指掌,对相应的盲区同样也明察秋毫。
人人相轻社会心理,实际上是无视个体层面这种“盲区的必然性”。尽管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坐井观天”、“盲人摸象”,但更多人往往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看到的天”、“摸到的象”就是全部,想当然要求别人“看到的天”、“摸到的象”跟自己完全一样。一旦你看到了别人没看到、你做到了别人没做到,就会给别人头上扣各种怪异的帽子,特别是当对方名气较大、学历较高,或者拥有特殊的社会地位的时候,似乎这样的事情就更容易发生了。也许稍微换位思考一下,你身上就会顿时直冒冷汗。圣人们之所以强调谦卑,强调不卑不亢,是因为给别人留有空间很多时候就是给自己留有空间。
人人相轻,也是碎片化、片段化和截面化思维在社会心理上的一种反映。某些吹毛求疵之人也未必是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但还是专门挑对方不如自己、或者对方不太尽如人意的地方进行攻击。偶尔几次可能会感觉很爽,但切忌次数不能太多。次数一旦多了起来,实际是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你的这种碎片化思维、拔屎化思维。到了最后,恐怕你还会突然发现,自己原来除了拔屎之外,似乎什么都没学到,什么都不会。而我们经常也能观察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越是人人相轻的社会,其整体“能力指数”越差。
老是习惯于吹毛求疵贬低别人,日久天长就会染上一种“自我孤立主义”倾向。因为当你看待自己的时候,优点自然是优点,缺点也会逐渐被“合理”淡化掉,甚至连缺点都变成了优点;而你看待别人的时候,眼睛也变得越来越“尖”、越来越“毒”,扫上一眼就能把别人“藏在皮袍后面的小”给找出来。到了最后,你除了自我欣赏之外,恐怕再难以欣赏任何一个人了,在你眼中别人都是“病人”。也许你不会认为自己很牛,但基本会认为自己还算勉强过得去。人往往难以同自己瞧不起的人共事,如果你总是轻视周围的人,你就慢慢不太愿意跟他们来往。人实际上都是很敏感的,你的这种心态也很容易被周围的人觉察到,最后他们同样不太愿意跟你往来。修炼到最后,成为“孤家寡人”基本是铁板钉钉的事情
吹毛求疵、人人相轻,其中的一个后遗症,就是只相信抽象意义上的人,而不相信自己周围的人。那些跟自己时空距离十分遥远者,你能看到他的优点。事实上你也根本没有多少条件去察觉人家的缺点,除了看到对方优点之外根本看不到其他任何东西。在这个基础上你恐怕除了敬佩之外就是崇拜了,因为你眼睛再“尖”再“毒”,根本派不上用场。但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放眼身边,你的“尖眼”、“毒眼”马上就会大显神威,周围之人肯定统统“狗屎”,你对他们的优点亦从潜意识中“选择性看不见”。
我们不反对合理质疑。合理质疑,本来就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可是在那种人人相轻的氛围里,更多的质疑,已经偏离了质疑原本的功能,蜕变成了宣泄和谩骂。人人相轻导致的另一个后果,是周围的人很难团结起来做事,绝大多数人都很孤立,整体上一盘散沙。“有识之士”们也就抱怨一下“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更多的人则是能默默地独善其身了,其实这更多是群体性博弈的结果。人人相轻,所导致的系统内耗会非常大,如果外界势力虎视眈眈,就很容易为人所趁,整体上的利益严重受损。
用自己擅长的一些领域,去挑战别人的疏露和不足,并将其一棒子打死,的确有助于找到智商和心理方面的优越感,对于树立和恢复自信、自尊,也有着莫大的好处,只是这种感觉无助于你持续进步。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来源于众多优点集合起来所产生的集聚效应,我们只有从周遭成百上千人的身上学习优点,比如从甲身上学习实干,从乙身上学习人际,从丙身上学习思维,从丁身上学习定力,才能成就一番真正的事业。我们更应该做的事情,是学习别人之长来破除思维盲区。每个人都有自己优势之处,谦卑一点,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总比用“点式优势”,来获取心理和智商方面的优越感要好得多。前一种方式可以获得持续进步,后一种方式只能使自己夜郎自大,裹足不前,产生不了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力。
衣俊卿虽因与美女博士后有染,而被社会上讽刺为“理论之树不但可以常青,而且可以常艳”,但有句话说的非常实在,“现在的学术研究的领域、方式、路数、形式五花八门,别理会别人的想法,守住自己熟悉和习惯的一点,就有别人不及的地方”。不管别人如何看待衣大哲,也不管他身上发生过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就凭他的这一句话,我就认为他做学问还是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绝非浪得虚名,一码归一码,最起码这个亮点值得我们后来者去慢慢玩味。至于风流韵事,欧美人要远比我们看得开,伏尔泰和卢梭,其桃色事件的故事性更强,绝非“衣大哲”能比,最终法国人还是将他们供奉在了“先贤祠”当中,以供后世景仰。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总统,在20世纪的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后来又被学者评为是美国最伟大的三位总统之一,同华盛顿和林肯齐名。但就是这位备受美国人民尊重的罗斯福总统,至少拥有5个情人,其中最长的一段当属与其秘书米西·勒翰德之间的恋情,两人前后相处长达20年之久,他俩的这种关系人尽皆知。但似乎这些都丝毫没有影响罗斯福本人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人人相轻过程中常用到的方法,通俗一点讲就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就其方法本身而言,无所谓是非对错的。可我一直认为,“鸡蛋里面挑骨头”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就是必须先客观、真实和全面去承认对方的优点,只有这样对双方来说才是真正有益的。我的另一个看法是,多用“鸡蛋里面挑骨头”思维去反思自己,而非审视别人,更不要一发现别人某种瑕疵,就直接用“傻B”来回应。当自己情绪化谩骂别人的时候,应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很“傻B”。实际上,你经常用“傻B”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往往很难从别人那里获得有用信息,来促使自己持续进步,时间一久,自己也许还真的“傻B”了。
退一万步来讲,即使对方真的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其基本的人格还是需要尊重的。这根本不是什么高要求,而只是作为一个人所应具备的起码素质。在“人人相轻”模式中,其实最缺乏的就是这种素质。可能有人又会说,那些人垃圾到了极点,轻视他们是应该的。然而你想过没有,即便是真的像大毒枭“糯康”那样罪该万死,按照国际惯例和国家法律,其人格也要得到严格保障。更何况我们周围的绝大多数人,再“坏”也坏不到那种程度。
如实反映客观世界,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虽然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期间肯定会受各种因素干扰,特别是来自情绪方面的,但还是要去尽力追求。如果说学习是一种品质的话,那么向自己最讨厌的人学习,则更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当你面对最讨厌的人之时,还能“去情绪化”,不被愤怒蒙蔽了眼睛,客观公正去评价对方,并能系统学习到他的长处,那你真的潜力无限,有望成为人中之杰。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但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只是出现概率特别低而已,世上还真有不少这样的人。
1949年之前谁学习毛泽东著作最用功,我们不得而知,但1949年之后全世界学习“毛著”最用功、学习效果最好的,当属海峡那边的“蒋总统”。蒋退守台湾之后,相当比例的政策和政治手段,与毛交相辉映,甚至更为娴熟,简直是深得毛氏真传。当然,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蒋介石不但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于台湾站稳了脚跟,而且推动台湾经济实现了腾飞,台湾也由农业社会升级为工业社会。虽然蒋公本人至今在海峡两岸都备受争议,但那种放下身段虚心向“仇敌”学习的精神,恐怕可以看作是留给中华民族的一笔无比宝贵的财富。
见人先高看三分,发现其优点之后,再去寻他不足,这才是我们在人际往来中最应该采取的一种态度。我们没有必要拔高一个人,也没有必要贬低一个人,我们需要的是尽最大努力、踏踏实实去客观、真实、全面和动态地认识每一个人、评价每一个人,同时也要用这种姿态来反观自己。只有用“四维时空”的结构去认识世界,思考问题,和建构未来,才不枉上苍赋予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人生才能更会充满绚丽多姿的色彩。
浅析国人人人相轻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