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专家》是资深财经主持人姚长盛以自己的工作室出品的系列短剧,也许是由于其市场运作的成功,至少在财经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拆弹专家》的成功之处在于紧扣时代脉搏,对于电商大战、房地产、股市、宏观经济、PM2.5、伦敦奥运会等热点话题都有所涉及,这个应该是传媒运作的核心与题材选择的精髓。
在选择演员方面,各个领域以本身角色出现在《拆弹专家》中,并发表自己固有的观点,并形成主动的名人所形成的传播力推动其市场运作,自然可以形成市场的良性循环。
从顶尖级别的学术专家到明星级别的企业家,从在媒体之间褒贬不一的财经评论员到貌似神秘而莫测高深的投资人,甚至包括政府的某些重量级的官员都成为群众演员,当然,更包括光鲜亮丽的传媒精英与妖娆妩媚的时尚模特都被《拆弹专家》纳入其中。
从传媒角度与影响力而言,《拆弹专家》至少不能算是失败,虽然如此,但却难脱传媒之轻浮之气。这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也是正常。
在媒体多露脸会让专家学者与企业家至少混个脸熟,而媒体人也可以得到更为有含金量的内容与观点,但更多的是通过建言献策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其量是从参与者变成了顾问幕僚,然后黯然淡出成为看客。
在浮躁的时代,每个人都活在貌似洒脱,内心却充满纠结的矛盾之中。愤青们过着屌丝的生活,操着元首的心,这是一种责任感,更是一种悲哀。但这似乎也是中国的希望,假如所有的屌丝都去追求物质财富,而放弃了对未来的期待,那么才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在吸引力成为制胜法宝的时代,似乎企业家都在朝传媒领域发展,一出场就是煞有介事,专家更是希望通过传媒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试图展现自己的博大胸襟,或者道貌岸然或者故弄玄虚,在满足人的猎奇心理的同时,也让人倒胃口。
在商品经济时代,大到社会环境,政治与经济之间,军事与主权之间,小到家庭生活的刚性需求满足,看得到的与看不到的,一切都是以金钱为媒介的交换。
不同行业,不同档次的产品都有其特定的推销诉求,那些诉求让你无法拒绝。周围的人总是有充足的理由让我们消费,比如金钱缩水,提升形象,彰显品味,人以群分、紧随时尚,人生苦短,洒脱大气,树立信心、责任爱心、非凡成就、攀比荣耀,积极进取、健康乐活等等,似乎不消费就是不合时宜,与现实社会不协调。
为了保证你对于手中那一点有限的金钱保持理性的支配权利,克服外界所带给你的各种非理性因素,比如焦虑与恐慌,比如浮躁与压力,比如宏观经济环境下,个人不过是很渺小的尘埃,而假如能得到别人对上帝一般的尊崇,也聊以对脆弱的心灵有一些抚慰了。
理性的盘算也好,感性的冲动也罢,消费者与厂商之间、与传媒之间、与专家机构之间,甚至与政策之间,其实都是一种博弈的关系。我们在面对诱惑之中需要保持淡定,在冲动之中需要保持理性,在积极乐观之中需要保持淡淡的忧郁,如此才能让我们走向成熟。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之中,处处充满了尔虞我诈,风险无处不在,那都是因为我们的欲望太强烈,想得到更多才会失去更多。
我们太希望得到体面的工作,优雅的姿态、聚光灯的照射与众星捧月一般的追随了,我们太希望别人说我们不差钱了,我们太希望别人用艳羡的眼光来看我们了,所以我们在内心享受这种感觉,又担心这种感觉会是有阴谋,有骗局。
在这个世界之中,我们其实是很可怜的,各种包括能源的有限储藏,环境的无序破坏,土地、空气、水资源的严重污染,人际关系的逐渐冷漠,养儿不仅不能防老,反而成为自己生命中的负担,后世子孙不仅不能给自己带来荣耀,反而会成为家族的耻辱。
我们可以预见到的未来,每个人都承受着来自外部物质世界的无情重压,也难以承担来自精神家园的任何期许,假如我们的主流舆论以及身边所发生的,都是基于利益争夺而出现的阴谋与剑拔弩张,最为亲密的关系背后都有经济利益的驱动,那种包藏祸心讳莫如深却又如此昭然若揭,那么我们还有什么是可以用真心去交换的?
假如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灰暗的,所想到的都是绝望的,那么我们也就不会有什么乐观的未来。但也往往是由于这个,而让我们不计后果地采掘、争夺并挥霍,注定是会丧失未来的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