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个”中滋味


  预警、预防、个性化被誉为医学发展的新方向,代表着医学发展的终极目标与最高阶段。医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诊疗的个性化。但由于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以往的个性化主要停留在经验判断的阶段,并未突破“一种医学行为适合所有人”的模式。这类似于用同一种统计学方法处理所有统计学问题,虽然很多时候能够解决其中的一类问题,但是遇到其他问题时,就不免捉襟见肘,甚至会南辕北辙。

  现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医疗服务,大多基于不同的病种。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多数药物只能对不足60% 的患者起作用。这反映了个体之间存在代谢和其他因素的差异。一份研究表明,ACE 抑制剂和 β 受体阻断剂至少对70% 的高血压患者无效,其中接近40% 的患者因患抑郁症而不能用药,有超过30% 的患者由于对这些药不敏感或是服用了针对哮喘的 β2 配体而不能用药。现在抗高血压领域仍在尝试寻求针对不同患者的合适抗压药。

  目前对疾病的定义大多延续了17、18 世纪的定义。我们常说哮喘,但其实哮喘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我们常说乳腺癌,但是事实上没有这样单一的疾病——乳房组织的不同部分都可能发生变异,相当复杂。更准确的疾病分类能够提高治疗的有效性。以血癌为例,大约在80 年前,只有白血病和淋巴瘤两种分类。到19 世纪50 年代,有3种白血病和两种淋巴瘤。今天,医学界定义了38种白血病和51 种淋巴瘤。这些分类促进了药物的细化,从而使治疗高度个体化,最终血癌患者的存活率由原先的几近0 到现在的近90%。这些都说明健康服务从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化的势在必行。

  其实,个性化医学的理念由来已久,我国传统医学的辨证施治就体现了个性化的思想。然而,直到21 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个性化医疗才获得了全新的技术支持。2007 和2008 年,美国卫生和公共事业部,分别出版的两份专题报告,系统介绍了个性化健康服务,将它定义为“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健康服务提供给适当的患者”,并指出个性化健康服务的两大技术基础——基因组技术、健康信息技术。至此,个性化健康服务有了较完整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健康产业成为世界产业发展的新宠,个性化健康服务成为医学的一个新高峰。许多发达国家将目光投向医学的个性化,并迅速进军此类健康产业。

  尽管中国也成功参与了20 世纪人类第三大计划,即人类基因组计划。然而,个性化健康服务的理念目前尚未融入医疗服务中,并且产业体系也不成熟。国内学界也对此类服务存在争议,相关研究匮乏,商业性报道虽多却有失规范。不少人把个性化健康服务与特需医疗、健康体检、健康管理、私立医院等混同起来,甚至有人把基因组医学“神话”,鼓吹“遗传决定论”, 表现出令人叹息的疯狂与幼稚。基于公共政策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的现状,目前该领域的生态,从产业发展角度而言,对个性化健康服务产业的成长极其不利;就国计民生战略大方向而言,需要给予崭新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