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泛述


 民俗文化泛述

 

    民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也是人们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庆、宗教信仰等方面广泛的行为规范。从现象看,它是裸露在社会生活的表层,实质上它是长期积淀而成的社会文化底层。它沟通历史与现实、观念与物质、道德与法律、雅文化与俗文化。民俗文化更能反映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它是民族文化体系中的自然生态园。如果说民族文化是一座巍峨的大山,它深远厚重。那麽,民俗既是这座大山的绿色植被,也是埋在大山中的宝藏。我们进行安康民俗文化研究,正是为了保护文化生态,科学开发利用。进而达到安康生态文化与生态旅游共生共融相得益彰的目的。同时,也为推进安康现代文化建设提供一个参照。
   
安康文化亚区(按陕西地理文化专家关于文化区域划分观点)处秦巴之间的汉水流域,既可偏属长江文化系,又具巴渝文化特征,与我省的陕北关中两个文化区形成了强烈反差。浓厚的移民文化色彩,更使安康民俗文化的胚胎自然带有多维交汇的文化染色体。今天,几乎所有文化区的划分都不可能用雅文化或者某一个时代的时尚文化来判别。而是以历史传承久远的民俗文化特质作主要参照系数的。从五光十色的当代文化中很难找到区域文化的本体特色,只有在民俗文化中,才可能搜寻出区域文化母体的构件基因和发展脉络。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我是农民》一书中提到商洛文化时说:在商洛这麽个地方,“各朝各代都有相当多的文化人隐居于此,其中,最早也最有名的就是秦末汉初的‘商山四皓’。这些隐士逃避的是政治,却把知识传播开来,而民间的语言和风俗也就有着浓厚的典雅之风。”这就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基础。可见,雅文化自然熏染民俗,民俗又自在滋养雅文化。所以,非常必要把我们安康民俗文化进行一番认真梳理,作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哪怕是粗浅的起步性的研究。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使我们对安康文化属性的定位比较科学和接近准确。凡是道听途说、知其一不知其二便妄加推论,或者依靠一些零星拼凑的表层资料故作玄论都有辱斯文,混肴视听、乃至讹传误导,有损安康文化人的脸面和对外文化形象。  
   
一、民俗界定及其特征
   
民俗,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历史流变。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是一幅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民俗的个性特征表现在群体性、地域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四个方面。群体性,就是处于同一人类群体中的各个人,基本遵守或基本认同带有普遍意义的风尚习俗。它具有广泛趋导的潜在引力。它是一个群体长期共存的隐性纽带。其二是地域性。只有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域的群体,才能衍生出自己的风俗。不同地域的群体具有不同的风俗。其三说它的稳定性,就是它一经形成,可以在一定历史阶段脱离社会经济的发展,顽固的按自身规律遗传,有些能够流传几千年,跨越几个社会形态。其四,可变性。民俗中那些渗透并且已经凝固在民族精神中的部分,可以说是支撑主体民俗的结晶体,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表现为稳定性。但是,随着社会制度发生变革,比如侵略性战争、统治文化的强力制约、文明进化的飞跃,都可能使社会风俗发生变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服饰文化根底,历朝历代都在变化,而总的规律象上衣下裳冠带领袖仅仅是在改良中的变化。满清入关后,就有了外马褂、马蹄袖、免冠长辫。五四运动后,又引进了西装革履长统袜,领带马裤短袖衫。孙中山先生又在传统基础上,亲自设计了中西结合的中山装。文革中又时兴军装、劳动布工作服。改革开放以来,服装又逐渐趋于时尚化。这说明民俗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一种意识形态。它体现了群体性和地域性的统一、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复合。
   
二、民俗文化研究历程及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民俗文化研究作为一门学科被称为民俗学。中国民俗学会会长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学是“记叙研究和说明人民生活文化现象的学科”。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最早提出民俗学的概念,并撰文倡议进行民俗学研究。1878年在英国伦敦成立了全世界第一个民俗学协会。后来,迅速在世界各国相继涌现出一批民俗学专家,悄然兴起全球性民俗研究热。我国的民俗学研究起步较晚,五四运动前一年,顾颉刚等人才在北京大学首倡成立研究会,1923年朱希祖等人发起成立风俗调查会,1928年,钟敬文、顾颉刚在中山大学成立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会。民俗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我国一直没有确立其应有的地位,打倒四人帮以后,还是在钟敬文、顾颉刚两位老先生的极力呼吁下,19829月,中国民俗学会正式成立。从此,我国民俗文化研究才走上正常轨道。
   
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研究古代劳动形式、技术特点、信仰崇拜、传说歌谣等;其次,研究历代群体活动的组织形式、规律,如宗教庙会的活动方式、村落宗族的组织结构、生死习俗的传承演变、岁时节庆的禁忌风尚等;第三,研究精神物化的民间艺术和万物有灵、创世纪传说等,例如民间工艺美术、剪纸、服饰、饮食、建筑,图腾祭祀的内容形式等。
   
民俗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
、采集法。任何研究都必须从广泛采集各方面的原始资料开始,否则就无法全面了解一个地区或一个文化区的民俗风貌。
    2
、比较法。各地区的民俗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同一种民俗,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群体往往有不同的解释。把不同地区的民俗加以比较,可以了解民俗形成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渊源。如刘三姐的故事在几个民族中都有类似的传说,通过比较弄清起因,分析差异,再以民歌和风俗剧相结合的形式作为故事载体,最后才成为一个地区民俗风情的形象代表。再比如我们平利女娲的传说,全国有六个以上的地方都说是传说源发地,其言恢恢其论凿凿。石泉鬼谷子之说也存在一个立论准确与否的问题。如果把这类命题当作民俗学论题来认真研究,把各种资料和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或许更容易接近科学。
    3
、综合法。民俗的产生有多种因素,有传统因素、地理环境因素、群体心理因素、认识能力因素等等。因此,研究民俗需要运用多方面知识进行综合论证。
   
另外还有历史法和察今论古法两种方法。这里不再表述。现在,民俗文化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一是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由原来狭义的风尚习俗扩展到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全部领域,囊括了有形和无形、物质和非物质的所有文化形态。其次是民俗文化研究日益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出现了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例如教育民俗学、都市民俗学、文艺民俗学、民俗心理学等等。
   
三、关于安康民俗文化研究
   
应该说安康对于民俗文化的研究开始很早,从历代厅、县、府、州的地方志书和碑刻到各时期的个人著述文章,都达到了一定量的积累。但是始终没能达到目标化、系统化、学术化的高度。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了持续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课题,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展药水游”的经济课题,文化建设提出了“一县一品”的文化课题,所以我们有责任针对三大课题,开展比较全面比较深入的民俗文化研究。明确的目标就是以政治经济文化三大课题为主体,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把自发研究提升到自觉研究,把纯知识型的研究落实到可开发利用、延伸促动型、学术型研究。
   
过去不少同志写过很多民俗方面的文章,只可惜没有进行系统梳理,编排纲目,分类调查研究,成体系有体量的著书立说。同时,也从来没有把安康民俗作为科研课题立项。目前,全市尚未出现一个民俗文化研究团体。很多工作都有待于进一步组织力量尽快开展。
   
人类文明是从野蛮蜕变出来的,而正是各民族的民俗史,综合展现了人类社会由野蛮到文明的全过程。从中亚土人一分钟捉八十九个虱子到法国国王坐在马桶上会客。十七世纪初,罗马已经能把城市管理得整洁有序,而这时德国柏林的市民还在大街上养猪。可见最文明最新潮的人也是从过去民俗的丛林中走过来的。就象现在很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但是,春节、端阳节、中秋节、却是他们一生下地就必然经历的节日。全社会传播的年节习俗,总是渗透在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吕叔湘老先生在他的一本书中谈到社会风俗时说:我们应当敬重那些奠定我们文化基础的先民。这是一句应该永远牢记的哲言。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时代,一个社会转型、经济腾飞、文化创造的新时代,越是多种文化交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激烈碰撞的时候,我们越是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根底。但愿安康民俗研究能启迪文化心智、激发学术热情,为今后安康民俗研究活动播撒一片种子。
                 (作者单位:安康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