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考议
冯佳随
幼时,家堂屋柜上曾供放本姓家谱,当时不识文墨,留下“家谱”一词记忆。世道沧桑,“文革”期间,家人恐惧“四旧”罪名,家谱悄然毁弃。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廿年后工作,对谱牒渐有接触。弹指挥间,又廿个春秋,在学、干、研的方志编纂工作中,对史志谱牒的认知面不断拓展提升。出于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学习、借鉴和职业责任感,现将自己对谱牒的浅微认知见于笔端,意在抛砖引玉。
一、木本水源之情,谱牒产生之因。谱牒亦称家谱、族谱、宗谱、房谱、世牒、家乘。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山有脉,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追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中华民族向来珍重“木本水源情”,尤为重视自已的祖根,这是谱牒产生的原因之一。其二,中国有着数千年封建统治的历史,谱牒是封建宗法血统文化的产物。是以文字形式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庭的族源和繁衍生息的图集;是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载体,实谓“家乘犹国史”。其三,谱牒属历史的范畴。中华民族向来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尊重生命,重视礼教及“孝、悌、睦、和、勤、慎、善”等美德的传承。谱牒追溯姓氏渊源,彰显受姓始祖,考问生命起点,探索宗族演变,记录传承脉络。倡导孝敬祖先,饮水思源。团结友爱,耕读传家。
二、王朝更替,谱牒编修绵延日盛。据史载,谱牒产生极早,考古出土商代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氏姓世系的记载。殷墟出土的记载氏姓的甲骨专片被称为“甲骨家谱”。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有谱牒档案。周朝设有“周官小史”,称其所记帝王诸侯世系资料为“玉牒”即官谱。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是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秦统一六国后置“宗正”称“谱官”,以掌握亲属血缘使宗法世代沿袭。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实行门阀制度,在政治、社会、婚姻等方面注重门第,强调血缘关系的尊卑,修谱之风盛行。唐宋时期,撰修谱牒之风更为昌盛,“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风”,很多学者大家直接参与撰谱续谱,如欧阳修、苏洵、黄庭坚都亲自撰修族谱,被后人尊为范本效法,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谱牒学体系和有名谱牒。两宋以后,谱牒从形式到内容已臻完善。后经元明清至民国,各族谱牒续修不辍,特别是明、清时期,修谱之风盛行,人们视“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谱牒一度被视为“封资修”产物,文化大革命期间,横扫“四旧”,不计其数谱牒被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正本清源,历史文化得到保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谱牒的收藏保护和研究利用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历史文化的发掘、研究和利用,广东、福建等沿海开放前沿省区,在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配合华侨、港澳同胞的寻根祭祖,不少姓氏的人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用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摒弃旧谱陋习,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继撰修出了新的家谱和族谱,这些谱牒大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乡土教材。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廿世纪九十年,修谱续谱之风从沿海开放省区吹向内地,九十年代末,本世纪初,全国各地千家百族修谱续谱热徐徐兴起,安康也不例外,不少姓氏大族,纷纷寻根访族戚,筹款续家谱。五里、恒口、汉阴、石泉等姓氏大族,如李、张、沈、尹、唐、陈等族,还编印了篇幅较大的家谱、族谱,实可谓:谱牒文化,千年不绝,绵延日盛。
三、谱牒文化,乡土情结之载体。中华民族以父系为重心的亲属制度———九族制度根深蒂固。《尚书、尧典》谓:“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家族本位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由于传统社会是农耕经济为主,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的家庭经济是男耕女织,所以中国人历来乡土意识浓厚。浓厚的乡土情结,使人们形成在出远门时习惯地带上父母所给的一包家乡泥土。乡土意识是家庭观念的转化,二者是一体的。家庭观念与浓厚的乡土意识使国人形成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注意同宗同乡亲关系。这一行为特点在华侨,华人社会尤为明显。从华侨史知,成群结队出国者,同宗同乡关系者为多,这样就形成了同宗同乡华侨人集中于一地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些同血缘、地缘关系还派生出业缘关系,即同宗、同乡华侨往往是同业。这种同宗、同乡、同业的连锁关系,对“根”的观念,乡土情结的维持、巩固起着巨大的作用。光宗耀祖,衣锦还乡被国人视为人生最大的荣耀。基于这一社会特征和民族传统,在老一代华侨中,客居思想一直浓厚,纵然加入所在国国籍,依然有作客他乡,落叶归根之念,他们同祖国大陆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具备特有的敬祖尊亲情结。因此他们不远万里来大陆寻根谒祖,表现了“饮水思源”,“木同一根”的文化认同心理,而谱牒则是“木本水源”情结之载体。
四、谱牒文化,推动寻根旅游。寻根旅游是在异国他乡或本国他地的定居者及其后裔,因眷恋故国故土,思念亲人戚友,抱着到祖居地寻根的愿望而到故国故土祖地的旅游。寻根旅游与谱牒是紧密联系的。谱牒作为封建宗法社会的象征物,本应结束其精神生命,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其历史文化价值,派生出了旅游文化价值。甚至成为旅游文化产品。国人有修谱、续谱、收藏谱牒的传统。王朝兴衰更替、人口移徙分化,异地他乡求生存,谋发展,谁人没有乡土情,谁家不念祖宗根。历史上,明末清初的湖广填陕西,安康境内“十家九户客,百年土住无”。移居安康的湖广、四川等省区的人,其后裔修谱续谱不绝,至今不少老年人还口传故乡故地事,心怀故乡故地情。近现代成千上万背井离乡流寓海外客居异域的华人华裔,无不把自己的姓氏与家谱视为命根,因为这是他们慎终追远、寻根谒祖,证明自己中国血缘最科学、最可靠、最永久的依据。与谱牒文化联在一起的华族寻根祭祖活动及认宗观念,充分表现了他们割不断的乡情、亲情和民族情,凸显了不忘故乡、家园和祖根的宗教式虔诚心境。表现了慎终追远的儒家伦理精神和情怀,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年胜一年的因姓氏家谱衍生的寻根追祖、宗亲睦族的民俗活动,是将海内外华夏子孙结合成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与普遍能接受的民族文化形式。谱牒文化在探索姓氏渊源和寻根谒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深化,国家对历史文化的进一步发掘和利用,谱牒历史文化在旅游经济文化发展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五、国家对谱牒作用价值的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搜集家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资料。”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通知指出:“谱牒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谱牒中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等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并对某些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著名史学家顾颉刚说:“而今我国史学领域尚待开发的两大“‘金矿’为地方志和族谱。”1988年,山西社会科学院等相继发起组织中国谱牒研究会,并确认:开展谱牒研究是总结历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2000年12月,由上海图书馆发起编纂的第一部包含全球华人家谱资料的《中国家谱总目》开始收集编纂。《家谱总目》收录的范围有中国(包括香港、台湾、澳门)和世界各国家谱收藏研究机构以及民间收藏的至2000年12月前刊印的用汉字记载的中国家谱,包括以家乘、族谱、世谱、房谱、宗谱、统谱、总谱、通谱等命名的谱牒。据当时估计,收录在此书中的全球中国人家谱目录在四万种以上。该《中国家谱总目》编成出版后,所有的条目将制成数据并上网,使这一珍贵的中华文献资料宝库能够便捷地不分空间、时间为所有人所利用。
六、谱牒与史志的关系。谱牒、方志、国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同源异体,同属历史文化的范畴。谱牒、方志、国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姓氏、谱牒、方志三学被列入国学之列。我国清代方志学创立者章学诚在《章氏遗书》中说:“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对于“谱牒、方志、国史”三者之间的关系,章学诚又说:“夫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然家谱有征,则县志取焉,县志有征,则国史取焉。”将其三者基础、资料、征编作用的互相借鉴补正关系讲得一清二楚。
(二)指导思想、性质不同。谱牒在封建社会是官民皆编。皇家贵族所编称“玉谱”“玉牒”,百姓所编称家谱、族谱、宗谱、世谱、家乘、家牒、房(支)谱。而方志、正史为官书,它的官书性质决定了方志、正史唯国家、地方政府才具有主持、组织编纂的权力。古往今来,编史修志都是国家颁布编修政令条例,才能编修史志。而且志书、史书的编纂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其指导思想、政治观点不能出问题,编修必须经过政治、体例、文字的严格审定和批准才可以付印出版。如历史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曾大兴文字狱,出问题是要杀头的。故然,方志、正史不但具有资料性、准确性,而且具有权威性。而民间谱牒只具资料性、准确性,没有权威性。
(三)收录内容不同。皇族玉(谱)牒收录皇帝世系、子孙名讳、婚嫁、生育、继嗣、封爵、升迁、降革、死亡等。帝系为统,长幼为序,男女各按宗支,依房次排列,由专职官员负责记录编撰保管。民间谱牒内容一般收录一个家族的谱系、朝廷恩荣、传志、家墓、祠宇、艺文等。谱系是谱牒最主要的部分,里面包括姓氏源流,世系谱表,移住始末等。在封建社会,一个家族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谱牒记载着各家族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内容。既收录了家与家、家与族以及家族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收录了家族内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而方志收录的内容包括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巨细皆取,包罗万象,宏微备至。举凡一地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都在内容之列。国史则是收录一个朝代或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化情况。在收录内容上,除宏微差别之外,谱牒、国史与方志最大的区别在于,方志收录自然现象的内容,如天文、地理、灾异等。而谱牒、国史不收。在内容范围上,谱牒只收录家族人事,外威、婿姓不得入;方志以行政辖区为界,非辖区不得记述。否则有违体例、规矩。
(四)编纂体例不同。所谓体例是指一部著作的整体编纂组织形式,即体裁。谱牒、方志、正史虽然都属历史文化的范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方志与谱牒、史书在编纂形式上已是同源异体。史书的编纂组织体裁有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一般讲史体为纵排横写,纵横结合。方志为横排纵写,纵横结合,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并用。谱牒在记述一人或同族、同类型、同地域的人物事迹时采用纪传体,在记述世系、长幼、宗支、房次时“一依行辈,时代为序”采用编年体,在记述孝义节烈方面采用纪事本末体。与此同时,根据实际需要谱牒还兼用实录体、纲目体,以及图、表等。
(五)记述手法不同。谱牒是当代人记前代事,以记述过去为主,涉及现状。同时,在记述中,借古论今,观点鲜明,评价得失利弊,文字褒贬明确,以为后世参考,以起“鉴今”之意。与史相似。而方志是当代人修当代志,记述历史与现状时详今略古,“地近而易核,时近则迹真”。在著述中,述而不作,记而不论,寓褒贬于史实之中,让读者评说。
(六)社会影响不同。谱牒与方志、正史的覆盖面、社会影响、作用单个相比,显然是一个微小,两个巨大,但从编修的时空延续和总量相比,谱牒的覆盖面,社会作用和历史影响是广大而深远的。三者同属历史文化的载体,都具有资治、教化、存史的功用。古人言:“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同理而言,治理家族者以谱(牒)为鉴。家是社会的细胞,家族则是社会细胞的集合体或小社会,中华五千年,千家万户百族绵延不绝的修谱续谱,倡导“仁、义、礼、智、信”、“孝、悌、睦、和、勤、慎、善、俭”的思想,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扬光大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积极意义。
七、谱牒的文化科学价值和历史局限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必然有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原由、作用和价值。谱牒是中华民族姓氏文化、家族文化、婚嫁制度走向科学文化轨道的标志,是敬祖尊亲、孝悌仁义等优良传统传承的载体。谱牒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产物,从产生到现在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产物,任何事物没有完美的,必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甚至有许多封建糟粕。如一些谱牒不记载本家族女子和嫁入女子,有的记本族女子,不记嫁入媳,有的记媳不记女。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一些家谱对受皇帝封号、恩德过度炫耀,宣扬封建专制,有些还具有封建迷信思想。这些都是应该摒弃的。本人认为,谱牒的文化科学作用价值主要有四点:(一)传承姓氏脉络,记述家庭世系行辈“根、干、枝、叶”血亲关系。(二)重视家规礼教,增强家庭家族内的长幼尊卑、伦理道德意识。(三)强化婚育门第观。人类是在繁衍和生产的平行线上前进,婚嫁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据史考,自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定姓氏,制嫁娶,防止乱婚近婚,中华民族才实现了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跨越。谱牒的姓氏血缘九族(指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旧时立宗法、定丧服,皆以此为准。也有包括异姓亲属而言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制度,倡导同族不开亲,同姓族除“五服”(所谓“五服”:是指丧俗过程中,以行孝“服饰”的不同以区别血缘亲疏关系的术语,后来引申为区别血亲关系远近的专用语。)以外才能开亲,异姓开亲讲究“门当户对”,近亲结婚必灭族等婚育观,有其深刻的科学道理。那些近亲族的所谓亲上加亲的姑表、姨姨表姻缘亲是人类婚娶制度文明的返祖现象,所造成的危害对于无辜后代人生是“铅灰”的,对于家庭是沉痛和悲哀的,对于社会是一种负担。愿天下有情人引以为鉴。(四)讲辈分,避忌讳,不犯上。这主要是在同姓不同辈份人的取名上。同姓世系定排行,以分清族人长幼辈份,后辈人取名避忌讳,不犯上。静思细想,不能说其没有文化科学道理。例如:当今的无排行姓名中,天下不知有多少王兵、王军、张兵、张军、李兵、李军、陈兵、陈军……,若干年后,谁能保证他们同姓同族祖宗与子孙、曾孙、玄孙不是一个姓名?同时又给社会管理带来诸多麻烦。上述这些作用价值,很值得今人认真研究、深刻认识、理解、吸取、借鉴!
八、传承文明,借鉴创新。谱牒从产生、发展历经数千年,逐步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内容体例。一般有:“序文(言)、凡例、宗支、里居、行辈、世系、祖训、家法、族规、俚言、墓志、传文、艺文、后跋或后记”等。比较简单的仅有“序文、行辈和世系。”表述主要采用文字记述,兼用一定量的图表。序言简述家族源流、迁徒、分支、立谱目的、过程等;凡例说明收录范围、编写方法、规则和形式等;世系以世表为伦次记述,各支系并列,同一世并列,从长支写起,不论生平先后,分别介绍。重要人物述其简历、事迹,文字多寡宜人而定。序文、祖训、族规、家法、俚言等集中体现“忠孝悌廉、睦和勤俭”等思想,倡导传统美德等。
新时期修谱续谱,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传承文明,借鉴创新为出发点,在编纂体例内容方面,借鉴旧谱的科学合理部分,弃其糟粕。一是客观反映家族的繁衍生息,迁移分化,荣衰升沉的史实,不夸张、不溢美,注重史料的准确、翔实。二是政治观点准确,实事求是记述。涉及建国以来政治历史问题的,应坚持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原则。三是尊重女性,新谱理当记入本姓族女性和嫁入媳。对于在社会文明进步中做出成绩和贡献的女性,尤当着墨风采。四是科学分类,准确排列,繁简适宜。内容一般列序言、凡例、世系、行辈、人物、俚言、不便设类归类的列入附录。五是编纂体裁当灵活,述、记、传、表、图、录并用。采用语体文和规范简化字,语言简炼、准确朴实。六是历史年号纪年后加括注公元纪年,1949年后采用公元纪年。七是谱牒传世,注重印刷质量、装祯精美。让谱牒这个历史文化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激励人们爱家、爱乡、爱祖国,增强民族团结的乡土教材;成为促进优生优育,不断改善和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历史依据。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作者单位: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