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店面数净减少1821家,亏损近19.8亿。”
3月26日,国内体育大佬李宁惨烈的业绩报告,再次表明,国内企业塑造品牌的道路曲折且难以为继。品牌价值,对国内诸多企业而言,仅是一种口头陈词,而非一个可以实现的梦想。
国产品牌仅是从代加工企业的起点,向成为品牌企业的路程中行进几步罢了,离成为真正的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曾经在体育行业,叱咤风云十年的诸如李宁、360度、安踏、匹克、特步等生产企业,却相继上演“疯狂闭店”的惨象。曾经国人心目中颇为自豪的体育品牌形象,在经历“跑马圈地”式的盲目冒进之后,终于迎接这个致命决策的后果。为什么,惨象犹如一个挥之不去的恶魔,在中国诸多行业相继上演,并还欲罢不能?这是一个值得中国企业经营者思考的问题?
我们的企业决策者,常常谈及“居安思危”、“防患未然”,但,真轮到企业面对垂手可得的眼前巨额诱惑时,总是不能自拔,头脑发热,而不顾及企业未来品牌的出路能否持续下去。于是,我们总是先喝完企业经营的甜水,最后去品尝很难笑到最后的苦水。创业的激情,冲昏了创业者的头脑;巨额的短期利益,刺破了创业者欲当百年老店的梦想。倘若,正如一位教授所言,中国在未来30年的发展中,企业数量要从现在的8000多万家,死掉一半的话,那么,或许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很难看到现在已经开始吞咽苦水的国人品牌。
国外的耐克、阿迪达斯,让这些国内品牌,显得更加不堪一击。在国内品牌,溃不成军的败退之际,相反,阿迪达斯等国外企业,却计划着增加在华门店数量,实施其扩张路线图。鲜明的企业战略,让我们看到一个品牌是如何在稳中求胜,又是如何让自己的竞争对手不战而退。
难道是国人自己放弃了爱国的原则,而消费这些外来品牌吗?显然不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摆脱市场规律的约束和考验。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需要在自由公平环境下,企业学会竞争生存的本领,而非依靠一时机遇而生存。倘若中国的企业家,都是一种听天由命的经营心态,那么,就不配称为“企业家”,最多算是一个“时代暴发户”罢了。因为,你只能是偶然获得财富,而不可能,永远守住并增值企业财富,实现企业更大的品牌价值。你只能富裕个人,而不能给社会大众,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李宁等企业溃败的惨象,再一次告诉中国的企业家,告诉所谓的中国品牌们,要想持续的存活,并成为真正的品牌,那么,就需要企业决策者具有高瞻远瞩的大智慧,要有大战略的品牌规划,要耐得住寂寞舍得掉诱惑,要经受得住行业竞争对手的挑衅,坚持自我底线,勇敢的向着企业伟大梦想,一步一步稳妥走。
品牌是需要持续的口碑积淀,而不是短期的哗众取宠,更不要再过一段时间就“玩消失”。中国企业创品牌,最好是有个国家计划,设立一个隔代接班人制度,这样成功的几率可能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