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理性与善良


也谈理性与善良

习明明

今天看了一篇学生的日志,题目是《理性与善良》,学生因为最近网购买到不满意的产品(不是质量问题)想退货,但因为邮费的问题而纠结。尽管对方承诺无条件退货,但由于不是质量问题,让卖方承担邮费,学生似乎有点良心上过不去。但如果自己承担不必要的邮费,似乎又有点善良而不理性了。再结合一些其他的经验和认识,于是乎这名学生得出结论:理性与善良是矛盾的。

学生的想法很可爱,问题也很简单,但做为老师,你觉得你应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如果按照标准的经济学教材关于理性的定义,确实对善良没有深入详细的讨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低买高卖获取差价,绝对应该被视为一种理性行为,但“黄牛党”这种所谓的理性为什么如此遭人诟病?有人可能会说,他们是通过一些非法的行为或者低劣的手段来套利的,因而行为可耻。但如果是粮食,商人在丰收的年份囤货,在灾荒的年份按市场价出售,难道不是一种理性行为吗?可即便是按市场价销售(一般灾荒年份市场价都很高),仍然会有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违背良心公德的行为,这样的商人是黑心商人。难道这也不足以说明理性和善良往往是矛盾的吗?

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应该跟学生怎么说?赞成还是反对?难道经济学就是一门教人变得自私却仍然振振有词的学科?做为一名老师,别人的父母把小孩交给你,你这样教人家道德观念,你怎么对得起人家,怎么对得起社会?将来有朝一日,你在马路上晕倒,而无人上前搀扶的时候,你将做何感想?是罪有应得还是理所应当!

其实,经济学关于理性的定义是非常狭隘的,这一点也常常成为其他学派攻击的焦点。例如边沁、凡勃伦等,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感性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的结果。例如,有外人说了些关于你亲人的不太好听的话,做为一个理性思维者,你当然是上前去揍他一顿,打得他遍体鳞伤。可问题是,对方比你要强壮许多,你上去不是揍人家,而是被人家揍了。这是不是一种理性行为呢?

所以,我对学生说:“经济学关于理性的定义是不完整的,不能由此而得出理性与善良是矛盾的结论。理性应该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不违背社会公德和正义!在此前提下,追求自身的利益或者效用最大化,才能被视为是一种理性行为。例如,在你见义勇为的时候,同时也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好自己。既救助了他人,伸张了正义,事后又觉得无比开心。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用,难道不是一种理性行为吗”?

当然了,我的回答是不太能令人满意的,也很容易被人驳倒,因为关于这个见义勇为的情景假设还有许多的细节没有设定······就这样吧。

学生的问题算是回答了,不管好不好,反正话已经说出去了,收不回来了。可我自己却感慨许多,过去一年多的经历,都被这个话题给引出来了。我也有很多困惑,谁来解答?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我到下面去调研,跑了三十多个县,每个县的工业园区都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管中窥豹,算是部分了解了中国目前的产业状况。什么所谓的高新技术、科技产品的问题,我就不说了,网上一大摞。倒是一线员工的工作环境之恶劣,竟到如此程度——噪音污染、光污染、热污染、粉尘污染、有毒气体······更不用不说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了,颇让我痛心。举两个不太常见的光污染例子:一是在一个光学企业,看到一个小姑娘,大概十七八岁,负责筛选产品。方法是在一个黑暗的小隔间里,在一个简易台灯下,用裸眼迎着白炽光观察产品是否有如发丝般的刮伤,每天工作n个小时,要筛选成千上万片。我都不知道,几年之后,她的眼睛会成什么样。工厂的经理还操着台湾腔说:“我们的员工是很可爱的,她们可勤劳了,像你们这种戴眼镜的知识分子还干不了这个差事!”我真想说:“你妈×××的,你这样剥削人家,给你卖命,你他妈的昧着良心赚钱,还嘴里卖乖!去你×××的”!哪个说知识分子不讲脏话,老子在这里骂你一年都没问题······可我一句都没说出去。

第二个例子,是在一个工厂的车间——无尘车间,还没进去,迎面就扑鼻而来一股异味。走进去,透过玻璃看到一个中年妇女,全身包的像个粽子(请原谅我的措辞),只留半张脸在外面,隐约看到她的皱纹,但分辨不出年龄。妇人在一个机床旁边操控,周围没有休息椅,整个过程只能站立。和我们在其他车间观察的不一样,这个车间里面的光是一种特殊的黄色,我猜可能是这种产品对光很敏感。其他的人也不敢随意靠近,我们在外面看了一眼,就迅速地离开了。

我们是人家请来做产业分析,做规划的。想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做大做强,如何为这些企业提供配套和政策支持。本不应该想这些事情,但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是,政府不应该干预市场,企业的兴亡应由市场决定。对待这种虐待员工的不良企业行为,政府应该惩罚而不是包庇,应该责令他们整改,提高员工待遇和工作环境。可这么一来,我就没饭吃了。我也遇到了两难的问题,一方面是理性,一方面是良知。

其实,真正面对这个问题的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学生,而是这个社会——价值扭曲,如何来解救,还仰赖诸公献言献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