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伟玄妙的七字石碑
吴康林
提起安康市江北办事处中渡台“虞帝淘渔河滨处”的七字石碑,集采众人会说:“那是当年虞帝庙遗址上留存之物”。据《陕西分区简史》、《安康史简编》、《安康文物名胜》中记载:“虞帝庙,地处安康市江北岸中渡台,与安康水西门隔江相望,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香火旺盛”。今江北台地为“妫墟”,可能与《水经注》、《竹书记年》书中记载:“汉水又东经妫虚滩”有关,《安康县志》也有“安康北岸为妫墟,糸古帝舜所居”,这并非牵强附会。安康是汉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东西南北文化交融聚散地,地处秦、楚、蜀之交,与巴蜀山水相接,境内既有三秦文化、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底蕴,又有安康先民世代薪火相传的创造和积淀,出土的文物既有中原文化的特点,又有巴蜀和楚文化的风格。当年“妫墟”确有大面积的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在春秋战国时已被破坏叠压,“虞帝陶渔河滨处”的七字石碑,糸隆庆年间重刻,留落在江北第十中院内。
相传,虞帝聪明睿智,德高望重,亲理国政,微服私访。在当年古中渡台遇大雨,一姓任的百姓将虞帝带到屋舍避雨,这户百姓并用秫米饭和汉江鱼炖豆腐款待,虞帝察观百姓男耕女织,捕鱼捞虾,一言一行,乐善好施;随后虞帝又察及汉江水流量,水的质量,温润地域,拨巨额银两建造“虞帝庙”,试作世外“行宫”,并看到古中渡商贾云集,物华天宝,枯腾老树,小桥流水,江水滔滔,千帆竞发,写下了“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的诗句,好似置身于意境中的“陶渔河滨处”的人间仙境……隆庆46年(1618年)古中渡人为此镌刻“虞帝陶渔河滨处”石碑,以作纪念虞帝恩德,醒世记事,碑铭胜文,启迪后人,珍爱山河秀美家园。宏伟雄奇的“虞帝庙”后来历经战火硝烟焚毁,唯有此石碑留存……
笔者见此“七字”石碑,面目全非,仅有“虞帝陶渔河滨处”清晰可辨,它即无建碑年月,又没有镌刻立碑者姓名。可能与“岁以为常,莫可谁河”,历代的统治者只管征收修河税,而不见真修河道,致使洪灾年胜一年有关。
事实上,随着日月穿梭,时光流逝,石碑书者与立碑人已不可考证,也没有必要细究。只有这样,这无名氏的杰作才更奇伟、玄妙。后人将石碑巡览到竖放原处,修建小小“虞帝庙”,一来传承历史孕育的灿烂虞帝文化;二来传承古中渡丰厚的巴蜀秦楚文化底蕴和劳动人民勤劳智慧。虽似“暗然失色”的虞帝庙,在烧香磕头,顶礼膜拜中,让人觉得往事如昨。如今,江北办事处古中渡台村民,在“妫虚”台地,在昔日“虞帝陶渔河滨处”的村落,大力兴办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汉源台”、“任家院子”、“二里湾山庄”,创造出“安康旅游享安康”的境界。游客在这里既能回味汉水岸边曾有过“穹苍似火地如烧,兴安州外尽枯焦。三尺厚土裂似嘴,农夫盼雨心里搅”的场景,也能听到虞帝德行昭昭,耕作农田,慈心化甘霖的“二犁湾”天然野趣的传说;更能感受到而今“安康中心城市建设”、“月河川道经济综合开发示范带”和江北大开发、江北区域建设的火热景象。
随着安康市委市政府“药、水、游”战略的实施和国家南水北调步伐的加快,当年虞帝私访地、时下党和政府关心、市民群众期盼的汉江梯级开发初见成效了,汉江驯服了,汉水清澈透明了,明天汉江更加驯服,汉水更加美丽,水中泛舟,汉江两岸,柳竹万千,鸥鹭齐飞。指点美景,唐代大诗人杜牧咏《汉江》诗便浮涌而出:“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色好染衣。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安宁康泰的江城定会让你留连忘返。
(作者单位:汉滨区江北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