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变


杨三角

昨天上完了杨国安教授的人力资源课程,受益非浅。国人在大量的情形下面是非黑即白的,时而强调战略的重要性,仿佛有了正确的战略之后,目标就可以自动实现了;时而又强调执行力,仿佛有了执行力,即使是错误的战略也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一般。

杨教授特别强调了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不少企业缺少组织能力,使得战略虽然正确,在执行上就差一口气,最终倒在成功的路上。他还强调了企业的成功,等于正确战略乘上强大的组织能力,二者缺一不可。特别的,杨教授在课程的最后,用IBM的案例讲了在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下,战略选择的重要性。

杨老师给我们讲了大量的工具,比如最有名的“杨三角”,还有如能力模型、各种矩阵等。

杨教授在课上一再强调,工具多得很,不在于选用什么工具和为什么选这种工具,更重要的是坚持。

工具

晚上吃饭时,一位老总评价某著名公司的计划管理工具时,讲了:大家通过指标分解(其实应该是目标分解),把压力层层向下分解,把本来应该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的角色转换成一个发号施令者。

接着大家又分析道:指标的分解简单粗暴,但确实省事。

这个计划管理工具,我非常了解。设计这套工具的初衷是让大家事前知道总体和节点目标、配置合适资源,强调在执行中能够判断未来,加强合作。

现实中的管理情境变化多端,完全按计划执行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在一个概略的计划指导下,使用者的灵活机动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工具是死的,但人可是活的。

本领焦虑

 

工具的使用表面延伸了人的动手能力,提高了效率;从本质上讲,要求使用者有更高的权变思维,僵化思维会大大降低工具的效率,还可能会产生负面的结果。

比如现在的管理中大量使用表单,表单的沟通性强是人所共知,能够提高效率,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设计大量、复杂的表单,就会带来大量的负作用。

再比如骂街,其实是表现了一种高度不自信,是对自己本领的强烈焦虑,至少表明没有能力、找不到办法说服大家了。

在不同管理情境下,采取合适的管理方式、管理工具,绝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需要管理智慧。

本领不是指你会用多少种的工具,掌握多少知识,更在于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了什么知识、采取了什么工具,最终解决了什么问题。这需要原则之下的灵活处置,更需要发挥管理者的知性。